车行江湖风波起!
各位看官,可曾听闻?
滴滴快车也玩起了“段位制”!
这消息,对于那些风里来雨里去,靠着方向盘讨生活的师傅们,无异于釜底抽薪,断了生计!
咱们开门见山,跑车为的啥?
还不是为了碎银几两,让一家老小日子能宽裕些?
可如今,平台一声令下,朝令夕改,给你扣上个“分时快车”的帽子,这不就是明摆着变相克扣血汗钱吗?
这事儿,得从几位“倒霉蛋”的遭遇说起,可谓字字血泪。
先说老王。
老王专跑高端车,平日里小心谨慎,服务也算周到。
怎料有回,载了个客人,路上不过是寻常闲聊几句,客人下车时也没啥异样。
谁知第二天,老王竟发现自己被“贬”了!
从专车降成了快车!
这叫什么事儿?
专车运营的成本,那可是远高于快车!
车辆档次要高,服务得更细致,烧的油也更多。
如今降了级,活儿少了不说,单价也跟着跌,这油钱都快要贴进去了!
老王一肚子火,找客服理论,对方只一句“等候专员处理”,左等右等,杳无音信。
此事,咱用车社必须得掰扯掰扯。
专车与快车,虽说都是四个轮子,可内里的乾坤大不相同。
专车讲究的是乘坐的舒适度、空间的私密性,车辆配置自然也得跟上。
像老王,想必开的是帕萨特、迈腾这个级别的,甚至更高级的座驾。
这类车,单是做一次基础保养,动辄几百上千,燃油消耗也比寻常快车高出一截。
就拿帕萨特来说,其搭载的第三代EA888涡轮增压发动机,动力输出固然强劲,但伺候起来也颇费心思。
机油必须选用高品质的全合成,火花塞也得定期更换,稍有疏忽,便容易出现积碳、烧机油等问题。
再者,专车对车容车貌的要求也更为严苛,须得勤洗勤擦,保持车身光洁如新。
桩桩件件,都是实打实的成本支出!
如今平台轻飘飘一句“降级”,便将这些前期投入尽数抹杀,让老王独自承担,这岂是公平二字可以概括?
再说李师傅。
他咬紧牙关,刚贷款购入一辆新款别克GL8,指望着跑专车多挣些银子。
结果平台车型库突然更新,他的爱车竟被无情地踢出了专车行列!
这又是什么道理?
新车落地,还没捂热乎,转眼就成了“昨日黄花”?
李师傅那个愁啊,银行的贷款还压在肩头,车子却已然贬值。
想转跑快车吧,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单价更是低到令人心寒。
这日子,简直看不到盼头!
此事,咱用车社同样要抽丝剥茧,细细分析。
平台升级车型库,初衷或许是为了优化服务体验,引入更具竞争力的车型。
然而,这种做法绝不该搞“一刀切”!
理应给予老司机们一段过渡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去置换车辆。
此外,平台在引入新款车型之际,也务必充分考量市场的实际需求。
切莫一味追求高端化,而忽视了普惠车型的市场空间。
毕竟,并非所有乘客都愿意为专车服务支付溢价,经济型快车依然拥有广阔的市场。
还有那些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的老司机们。
他们惊愕地发现,自己的账号悄然被贴上了“分时快车”的标签,特价订单无法屏蔽,长途大单更是与他们无缘,收入直线下降!
这些老司机,凭借着多年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经验,方才得以在滴滴平台勉强糊口。
他们熟稔城市道路,深谙客流分布,懂得如何规避拥堵,更擅长与乘客沟通交流。
然而,在平台眼中,他们却沦为了“分时快车”,成为了被无情压榨的对象。
此事,咱用车社更要仗义执言。
平台推行“分时快车”,说白了就是为了压缩成本,攫取更多利润。
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牺牲的是广大司机的切身利益,损害的是平台自身的长远声誉。
就拿老赵来说,他在京城跑滴滴已有五个年头,对大街小巷可谓是了如指掌。
哪个路口是堵点,哪个小区是热点,他都门儿清。
而且,他待人热情周到,经常主动帮乘客搬运行李,提供贴心的出行建议。
然而,如今他却被划入了“分时快车”的行列,每日只能接到一些低价特惠单,收入锐减。
他内心那份委屈与不甘,可想而知,多年的经验积累仿佛瞬间化为乌有。
更令人愤慨的是,平台还炮制出一套名为“服务分”的评价体系,乘客稍有不满,一次投诉便扣掉6分,而一个五星好评,却仅仅能补回0.5分,其难度堪比西天取经!
这难道不是变相逼迫司机们低眉顺眼,逆来顺受吗?
说穿了,平台如今的眼中,只有那些初出茅庐的新手。
他们对规则一知半解,只要有单可接便感恩戴德,而那些精打细算、深谙运营成本的老司机,反倒成了平台眼中的“刺头”。
可平台莫要忘了,每逢风雨交加的深夜,是谁凭借着对路况的熟稔,巧妙避开积水路段?
在机场、火车站排成长队的,又是谁耐心指导乘客如何开启后备箱,避免磕碰?
冰冷的算法固然重要,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正是靠着这些老司机们的一句问候、一声提醒,才得以传递的吗?
正如一位老司机所言:“降级就走人,平台少我一个不少。”然而,真正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心中却难免五味杂陈——明明对滴滴的接单逻辑了如指掌,清楚哪个小区单量充足且不易拥堵,懂得如何在机场酒店规范停车,避免罚单。
若非被这“轻快分时”逼到了墙角,谁又甘愿让这五年的驾驶经验付诸东流?
归根结底,真正扼杀司机生存空间的,并非“分时快车”本身,而是那套日益收紧、层层加码的规则牢笼。
平台试图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强行塞进冰冷的数据模型之中,一旦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便毫不留情地将其碾碎。
这不禁让人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若强行将其置于浅水之中,又怎能展翅翱翔,逍遥自在?
此事,咱用车社认为,平台理应深刻反思。
切莫一味追逐利润,而忽视了广大司机的正当权益。
毕竟,司机才是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石,失去了司机,平台又将何以为继?
平台应当尽快建立一套更为公正、合理的规则体系,让司机们能够安心驾驶,踏实挣钱。
同时,平台也应虚心倾听司机的呼声,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携手共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出行生态。
各位看官,对此你们有何高见?
在跑滴滴的过程中,你们是否也曾遭遇过类似的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真知灼见,分享你们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