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缺外卖公司,缺英伟达!

最近有个比较尴尬的事儿,一边是英伟达的市值突破了4万亿,另一边是外卖大战升级,美团、阿里、京东一口气烧掉了上千亿。

本来这两件事没啥可比性,但抛开现象看本质,你就能发现中美企业间的差距早就写在了DNA里。

要知道,4万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将近29万亿,换算成公司那是22个阿里巴巴、57个美团、93个京东。

英伟达用一块芯片就撑出一个利润王国,H100的成本也就3千多,但售价却在3万美元,毛利率竟然高达900%。

而咱们这边的商业大佬,天天忙得跟军阀大乱斗似的,阿里砸了500亿补贴,京东用社保绑定骑手,美团则一边放血一边刷出来个1.2亿订单,三家平台烧了上千亿,不过是抢一杯奶茶的配送权。

两件事放在一起太过抽象,一个是把未来科技感拉满,一个是高端的商战卷生卷死。

你以为他们都叫“科技企业”,但拆开来看,早不是一个物种。

01

那中美的科技公司到底差在了哪呢?

首先就是创业的逻辑不一样,美国是在赌技术,咱们是在抢红利。

就拿英伟达来说,

黄仁勋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未来计算机一定离不开图像处理器,所以得搞底层框架,当时没人能看懂,也没心情去了解什么是GPU概念,结果30年后AI产业爆发,英伟达也从一个卖显卡的变成了AI时代最赚钱的企业。

而咱们大部分的科技创业项目,起点往往是“哪里有流量红利”“哪里有补贴空间”。

比如,拼夕夕是靠社交起家,瞄准的是天猫不要的下沉市场,美团一开始是做团购的,后来用骑手+补贴的方式成为了外卖巨头,某手机也是看到了供应链完善,才下场杀进了汽车产业。

这些当然都是非常高明的商业战术,但本质上还是存量博弈,不是什么技术创新。

你可以说,中国企业务实,但也必须承认,美国企业更愿意为不确定性长期下注。这倒不是说中国企业家缺少长远眼光,而是资本的成色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发展路径。

要知道,科技创新企业离不开资本市场,但这个资本可以是催化剂,也可以是催命符。

英伟达前期拿到2000万美元,基本没有人要求它三年盈利。因为美股市场的逻辑是:你只要能讲清楚未来的增长路径,哪怕公司亏十年,也有人愿意投资、吃饼、做长线。

还有特斯拉一度亏了60多亿美元,马斯克差点破产。但你会发现,只要产品和愿景足够炸裂,总有人愿意在最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所以特斯拉进入中国后能迅速崛起,很快就反超福特、丰田,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

而咱们的资本市场,更像是个放大镜:你增长的快,它就追捧你;你利润下滑,它就抽你的血。

很多VC投项目不是看技术,而是看“今年能不能涨用户”“明年能不能美股上市”“三年能不能顺利变现”?

你要搞芯片?不好意思,周期太长;你要做操作系统?哎呀,对手实力太强;你要做AI基础框架?只有国家项目才有耐心一点点去做。

所以最后资本往往投向了,教培、直播、消费贷…,都是些活少、来钱快的行业。

更悲剧的是,一旦赛道火了,大资金就会闭着眼睛杀进来,先是抬高估值,用数字魔法把一个千万公司捧到10个亿,然后就卷价格、卷效率,最后就是比谁的血条长,谁能卷死竞争对手。

这一点,从中美VC的结构就能看出来:美国的大笔资金集中在“Deep Tech”也就是AI芯片、量子计算和清洁能源领域;而咱们国内的大笔资金集中在消费互联网,比如短剧平台、付费直播和教育培训。

同样是风险投资,美国资本投的是未来10年;中国资本投的是季度财报。

02

为什么市场逻辑差别这么大?

那是因为一个向全球卖技术,一个在本地卷人效。

英伟达、特斯拉瞄准的就是全球市场,他们不需要自己搞物流、铺骑手、打广告,连销售都可以半自动化,但他们的技术有护城河,从来不缺订单,也不需要花大把钱,天天琢磨怎么给客户洗脑。

这叫高技术、低人力、强议价的生意模型。

而咱们这边的科技公司,哪怕是最赚钱的美团、拼多多,本质上卖的是效率,也就是把人和货匹配得更快、分发得更精准、补贴算得更精细。

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市场模型只能玩“人效”游戏。比如商家入驻要补贴,用户下单要补贴,骑手送达,要抽佣金还要压价,说到算力算法,只有调度系统稍微用到AI,但跟通用大模型,关系并不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结构,靠人力扩张,靠补贴维稳,靠低价卷死同行。你送得越快、越便宜、越精准,用户就越依赖你,但你却赚不到钱,还要继续烧更多钱。

咱们看到的是外卖三国杀,实际的现状是企业集体失血,今年阿里外卖预计亏损410亿,京东亏260亿,美团利润减少了250亿,放在汽车行业,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为什么两边的商业模式能差距这么大?

那是因为美国公司做的是产品飞轮,技术不断迭代,中国企业玩的是成本螺旋,卷死同行一家独大。

别看两边都号称“科技公司”,你去看看它们的组织结构和话语权就能明白。

英伟达最有权力的是CTO、架构师、工程师,CEO黄仁勋本身就是技术出身,一手抓芯片架构、一手抓产品发布。

OpenAI的创始人是研究院出身,马斯克是物理学霸,SpaceX的核心高管是火箭工程师。

而中国的很多科技公司,最有权力的是市场部、运营部和商业化部门。他们的技术专家都在打辅助,主要工作就是实现产品功能、配合营销活动、对齐颗粒度、修复BUG,完成toB、toC的落地场景。

你去问大厂员工就知道,数据好看升职快,真要提个方向创新,十有八九会被HR劝退。

大家可别误会,我可不是说中国人不尊重技术,而是在一个效率导向的市场里,技术不是护城河,是成本中心。

所以,是技术主导还是运营主导,就决定了企业战略能不能长线投入,是否愿意容忍前期亏损,是否敢花几年的时间去做一件很难,但值得去做的事。

03

如果非要一句话总结中美科技企业差异,美国是创新导向型社会,中国是效率导向型社会。

啥意思?

就是美国的社会愿意接受失败,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下注,资本能够容忍十年没结果,只要那是对的方向。

所以它能不断诞生苹果、谷歌、英伟达、OpenAI,哪怕是失败的WeWork、Theranos这样的科技骗局,也至少都在探索新的东西。

中国社会更追求确定性成功,不允许浪费、不喜欢失败、擅长优化。于是我们成了“世界最强的组织者”,把同样的事做得更快、更便宜、更高效。

我们是最强大的效率社会,但效率再高,也需要创新为源头供血。

今天的英伟达,走了整整30年,才从游戏显卡走到算力之王。期间经历了好几次行业低谷、数次战略调整,还差点倒在挖矿的浪潮里。

它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贵的公司,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它敢于all in未来、能抗得住亏损、能长期做同一件事儿。

反观我们这边,一年烧掉1000亿外卖补贴,换来的是骑手更累、用户习惯更差、平台更加焦虑。企业做了这么多科技化运营,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通用性技术。

中国社会不缺聪明人,不缺工程师,也不缺市场需求,缺的是能长期做技术突破的机制和土壤。

所以国家一直在强调反内卷、反内耗,是要让那些真正做技术的企业活下去,活得好。

但国内像英伟达这种做基础的公司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活得很艰难,他们不是缺少资金,就是卡在了供应链上,客户也大多是政府或实验室,商业变现路径更是少得可怜。

以前说美国人善于从0到1,咱们可以把1变成100,但现在来看,不过是在熟人的社会里卷生卷死,你可以把低价、补贴、营销包装成科技,但世界不缺外卖公司,缺的是不断突破的英伟达。

此文完。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