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最怕的就是天灾人祸,尤其是一些藏在身边的隐患,比如说山体滑坡啊、地基沉降啊,这些地质灾害,平时看着不声不响,可一旦遇上大雨,那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提心吊胆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园平平安安的呢?
可要说彻底把这些隐患都清除干净,那得是多大的工程,要花多少钱,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事儿太大了,想都不敢想,往往只能把希望寄托给政府。
不过,最近在株洲,他们搞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也特别管用的办法,叫做“微治理”。
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新鲜的,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大拆大建的工程,而是像给地球做了一场场小小的、精准的“手术”,用不多的投入,解决了大问题,让大家伙儿心里踏实多了。
就拿茶陵县虎踞镇狮江村的村民来说吧,他们亲身经历了今年的地质灾害“微治理”项目,从5月份加固工程完成到现在,经历了8轮大暴雨,结果是“工程零变形,人员零伤亡”,大家伙儿都竖起了大拇指,说再也不怕滑坡了。
这不光是他们村里的事,整个株洲市都在推行这个“微治理”,而且已经初见成效了。
截至目前,省里和市里第一批下拨的67个地质灾害隐患“微治理”项目,都已经全部完成了。
大家可能会问了,这“微治理”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先来看看以前遇到这种事儿,是怎么做的。
过去啊,要是发现大型的地质灾害隐患,通常得先找专家来勘察、测绘、设计,然后再走招投标流程,这一套下来,时间可不短,而且花钱也多。
最关键的是,有些小型的崩塌啊、滑坡啊,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多,分布散,而且很多都跟咱们老百姓的房子离得特别近,真要出事,那也是直接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
像茶陵县这样的地方,地处罗霄山脉腹地,地形复杂,很多村民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或者直接切坡建房的,全县光是登记在册的隐患点就有241处,中高风险的切坡建房户更是有1078户。
这么多点,要是都按以前那种“大治理”的模式来,那根本不现实。
而且,以前大家会觉得,这是政府的事儿,等着政府来解决就行了,自己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株洲市资规局就想出了这个“微治理”的办法。
它最核心的思路就是“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针对那些小型崩塌、滑坡、切坡建房等隐患,采取局部加固、排水优化这些精准的“微创手术”。
那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隐患点这么多,到底先治哪个?”以前可能就是政府部门自己定,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是让老百姓自己来“点单”。
茶陵县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县自然资源局会提供一个大概的隐患点清单,然后村里会通过开“屋场会”、“夜谈会”这种大家伙儿坐在一起拉家常的形式,收集村民们的意见,听听大家最担心、最希望解决的是哪些地方。
最后,再由乡镇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商量,根据威胁程度有多大、能有多少人受益等情况,来决定先治理哪些点。
就像咱们去饭店吃饭,自己想吃什么自己点,肯定比服务员直接给你上菜更合心意。
这样一来,大家伙儿的积极性一下就提上来了,因为这是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而且是自己参与决定的。
确定了初步的治理点位后,乡镇、自然资源部门还会联合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这些点位进行地质安全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确保治理方案是科学合理的。
虎踞镇狮江村就是这么一步步定下来的。
第二个大家可能会问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这可是个大问题。
过去,大家习惯了什么事都等着政府来包办,觉得钱都应该由财政出。
但“微治理”改变了这种模式,它鼓励“村民自治”,让村委会成为项目的主人。
具体来说,就是村委会通过民主程序,自己选择施工队伍,县财政会给一部分奖补,最高不超过项目总金额的50%,总额不超过4万元。
剩下的那部分钱呢,就由镇村集体和受益的农户自己想办法筹集。
你可能会觉得,让老百姓自己掏钱,他们会愿意吗?
事实证明,大家是愿意的!
比如说火田镇墨龙村,他们就是通过“集体出一点、农户筹一点、乡贤捐一点”的方式,短短三天就筹集到了四万多块钱的缺口资金。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积极?
因为这是关系到自己家园安全的事,是他们自己“点单”的项目,大家有了主人翁的感觉,自然就愿意为自己的家园出一份力。
这种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出钱的模式,不光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对项目的投入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了。
光有钱,有积极性还不够,工程质量是重中之重。
毕竟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马虎不得。
“微治理”在这方面也做得特别到位。
他们总结出了一套“四精工作法”,可以说是把功夫下到了极致:
首先是“精算民生账”。
这不仅仅是省钱,更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一个“微治理”点,平均投入9万元,听着不多,但总共撬动了81.9万元的资金投入,比传统的大型项目,光是财政资金就节约了46万多元。
而且,还带动了50多名老百姓投工投劳,这不光是经济账,更是把老百姓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的民生账。
其次是“精研施工图”。
每个地质隐患点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
专家们会多次到现场进行勘察,给每个点位量身定制治理方案,确保既能解决问题,又尽量不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这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得先详细诊断,再开出最适合的药方。
再来是“精把质量关”。
这是工程的生命线。
他们对施工、材料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电子档案,关键工序必须由“监理”和“群众代表”双重签字才能通过。
像下东街道官铺村的村民们,甚至自发排班,每天都要去工地巡查,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当场就提出来,当场就要求整改。
这种全民监督的模式,让任何想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的行为都无处遁形。
最后是“精耕共治田”。
地质灾害治理不光是修工程,更是要凝聚人心。
他们会组织“地灾治理开放日”活动,鼓励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以工代赈”中来,甚至有七十多岁的老党员,为了方便施工,主动把自己的院子腾出来做材料堆放点。
这种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的场景,真的让人看了特别感动。
就是靠着这些精细化的管理和发动群众的办法,株洲市的67处地质隐患点目前都已经完成了治理。
那些实施了挡土墙建设的隐患点,沉降位移值明显下降了;排水系统改造的区域,在汛期溢流的情况也大大减少了。
这说明,这些小小的“手术”,真的起到了大作用,让老百姓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更让人高兴的是,“微治理”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
它就像把一块小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变了,从以前的“要我治”变成了现在的“我要治”。
在茶陵县,通过“微治理”项目的实施,不光把那些隐患点给治好了,还带动了全县150多户农户自发地去处理自家门口的小隐患。
更厉害的是,有些村子还建立起了后续的管护机制,涌现出了180多名“村民地质观察员”,他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去巡查、去发现问题,成为了自己家园安全的守护者。
而且,“微治理”的效益还在向更多的地方延伸。
比如说白云乡,他们把治理好的稳定边坡,改造成了“口袋菜园”,不光解决了安全问题,还盘活了6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让村庄环境更好了,村民们也能有更多的收入。
这些都说明,只要把老百姓真正发动起来,让他们成为治理的主体,就能激发无限的创造力。
现在,株洲市已经正式发布了《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将继续实施200处地质灾害隐患“微治理”项目,并且会积极推广农村切坡建房的简易措施治理。
目前,株洲市正在进行第二批“微治理”项目的申报工作,基层的申报热情非常高涨。
这都说明,“微治理”这种模式,不光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它让咱们老百姓看到了,政府是真心实意为咱老百姓办事的,而且办得有智慧、有章法。
这不就是咱们所期盼的,家园更安全,生活更美好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