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工程刚开始,印度的一位主持人就说了这样的话:要用飞机炸中国的工地。
——【开场白】——
中国计划在西藏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建设一座大型水电站,该项目预计投资约一万亿元,发电量将是三峡大坝的三倍,堪称超级工程。消息公布不到一天,印度的一个新闻直播间就对此作出了反应。
阿三电视台的一位女主播帕尔基·夏尔马在镜头前激动地喊叫,她说印度空军应该立即出动,把中国的水电站工地炸毁。
这段话听起来挺不靠谱的,但在印度却意外地受欢迎。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吸引了许多点赞和好评,还让电视台的收视率有了显著提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官方对此保持沉默,既没有批评也没有支持,任由这种不靠谱的说法四处传播。
阿三女说的话,根本不可能实现。
印度女主持人帕尔基·夏尔马提出要“轰炸中国水电站”的说法,实际上这只是空谈,连军事讨论中的理论都不算。
首先看地点,这个水电站位于中国境内,距离两国实际控制线大约四百多公里。这个地方在青藏高原上,是全世界最难以作战的地方之一。这里的海拔非常高,空气稀薄,飞机飞进去就像是人上了高原一样,性能会大大下降。
说到印度空军的主力机型苏-30MKI,虽然平时说它能远程打击,但要飞这么远,就必须拼命加挂副油箱来增加航程。
但飞机载重有限,挂了油箱就装不了多少炸弹,飞那么远也扔不了几颗,效果还不如城管清理违章建筑。
更让人尴尬的是,这些飞机在高原地区表现不佳。去年冬天的演习中,印度官方数据也显示,有三分之一的苏-30因为寒冷而无法正常运作。如果印度真的要采取行动,是不是应该先确认自己的飞机能不能顺利起飞呢?
说到防守,中国可不是没有准备的。在西藏,解放军早就布下了密集的防空网络。最外层是防空导弹,能探测到600公里外的目标,打击范围超过250公里。
如果印度的飞机敢越过我们的边界,那就好比是往自己的枪口上撞。这还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中程导弹、近程导弹和密集的高射炮等着。每一道防线都环环相扣,想突破防线比中大奖还难。
还有一个更让人无奈的事实是:后勤支援的巨大差距。在印度边境地区,只有三个简陋的高原机场,保障能力十分有限。
中国有八个正规军用机场,不仅能够全天候运作,还配备了地下机库和大型仓库。再加上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的支援,可以确保物资随时供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印度那边冬天一冷,连士兵都得撤下山。而在我们这边,部队一年四季都能坚守阵地,还能定期轮换,物资也总是供应充足。空袭考验的是整个系统的作战能力,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做到的。
归根结底,“轰炸论”并非是真正的战略或军事策略,而只是纯粹的幻想。它真正揭示的不是中国的任何“威胁”,而是印度对于中印之间实力差距的内心不安。实力不够,就别逞强。
做贼的人心里不踏实
既然冲突不可能发生,那为何印度社会对中国的一个水电站如此恐惧?
说白了,这并不是害怕中国真的采取行动,而是印度人自己心里没底,害怕中国也会像他们一样使用“水武器”。
印度最害怕的两件事,一是战争中中国突然放开水闸,让他们陷入洪水之中;二是和平时期切断水源,导致他们的农田干旱。这听起来像是科幻情节,但实际上并不是中国编写的剧本,而是印度自己曾经经历过的。
巴基斯坦以前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印度河由印度和巴基斯坦共同使用,根据协议,两国应该合作管理水资源。然而,每当两国关系紧张时,印度就会通过控制水资源来施压,要么延迟供水,要么干脆停止供水项目。这种事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
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也上演过“放水成灾”的戏码。每当雨季来临,印度往往会突然开闸放水,导致下游巴基斯坦控制区洪水泛滥,村庄受损严重,损失巨大。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心理,即“我可以这样做,你也一定能做到”。
所以当看到中国在上游修水电站,印度的第一反应不是理性分析,而是“你是不是也要拿水卡我脖子”。但现实并非如此,中国反复说明他们建的是“引水式发电”,而不是大坝。
这利用地形的高低差,把水引下来发电,发电后水还会流回原来的河道,没有截住也没有蓄水,想用来打水仗根本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数据显示,从中国流出的水量只占布拉马普特拉河总量的6%到25%。实际上,这条河的主要水源来自印度境内的降雨和支流。即使中国有意“做点什么”,影响也十分有限。
因此,印度真正害怕的并不是中国的行动,而是害怕中国“模仿他们”。这并非真正的国家安全担忧,而是内心的不安在作祟。他们越了解“水战术”的手法,就越害怕这种策略被用来对付自己。
不想着发展,只想着推卸责任。
印度最近对中国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反应,其实并不是真的害怕打仗或断水,而是担心自己会落后。他们在军事上虽然嘴上说不敢真打,但在水资源问题上又找借口,最终都归结到一点:中国建设基础设施的速度太快,这让印度人心里不舒服。
中国做工程从来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为了真正的发展。像三峡工程、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这些项目,都是花了大价钱建设的重要设施。它们不仅提供了便宜的清洁能源,还带动了大片地区的经济发展。
电价便宜,工厂才能生存,老百姓才能负担得起空调,这就是所谓的“基础设施红利”。然而,印度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几十年来,印度修建了四十余座大型水坝,但洪水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迫使上百万人离开家园。
这些人因为无法成为中产阶级,只能搬到大城市附近,搭些简易棚子住,变成了“发展难民”。很多印度人一听要建大坝就皱眉头,因为他们经历过“多建多乱”的情况。
看到中国在几千米高的高原上建水电站,还能保护环境、不阻断水流,还能赚钱发电,印度的一些精英们确实又羡慕又不好意思。
他们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无法接受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我们却一团糟?
印度社会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推卸责任。他们没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是靠喊口号、煽动民族主义和制造恐慌来应对问题。
就连自己水利部门的报告都不愿意相信,报告中指出影响其实很小,但他们心里就是不愿意接受。这么一来一去,真相反而越来越明朗了。
水电站就像是一个触发点,印度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这个项目本身,而是中国将青藏高原打造成一个巨大“能源基地”的能力。
他们害怕落后被放大,害怕邻居拼命修路、盖桥、搞科技,而自己只能在电视上靠主持人大喊大叫来找点民族自信。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不是靠喊口号决定的,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实际的成果。比如,在高原上种出庄稼,在荒漠中建起工厂。光靠气势汹汹的言论只能博人眼球,却无法推动真正的进步。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