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归真取消“黄V认证”,我的文字才配沾点人味儿?
互联网的铁血江湖,说穿了哪有啥温情脉脉?你想在头条号混个“黄V”,可别以为这顶皇冠是金子做的,戴上就能“一步从此天上有”。据调查,今日头条平台上,仅2023年上半年,主动注销或被动取消认证的作者比例增长约17%。而背后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悄悄摸黑点了“取消认证”,关掉首发激励那扇虚荣的小门,把自己从算法的笼子里拎了出来?咱都说内容是王,可现实是有多少王,是披着马甲“扮演”别人?最想问问——作者到底是“发明”自己的活人,还是平台工厂流水线上寡淡的螺丝钉?认证这套,绕回来终究绕到人身上,今天我就跟各位掰扯掰扯,这枚“黄V”,脱不脱,到底是一身轻,还是舍本逐末。
认证,认证,到底认个谁?刚进平台那会儿,黄V标志就像那包东北大白梨,水灵灵冒着光,谁不想啃一口?有这玩意儿,文章推送、官方流量、潜在粉丝……据说都能翻个跟头。你管它叫“加冕”,我倒觉得有点像幼儿园发的那朵小红花——拿到手吧,高兴三分钟,仗着它有事没事端端架子,大多数人还是患得患失。可现实真是这样吗?认证带给你的,除了裹着糖衣的荣耀,更常见的是枷锁和差评。别说你没被那“首发激励计划”剥去一层皮,条条框框堪比早八教室点名,违个规轻则黄牌警告,重则直接“下课”!可悲的是,自己写的字都有点像按指纹解锁——是不是自己的味儿,都得先过机器那关!这日子,咋就那么像鱼缸养金鱼,表面上泼天的富贵,实际上给你卡得紧巴巴。
这些年,写东西不是没办法,就是办法太多被堵死。你说平台不让你飞天遁地?还真不是。按理讲,每个认证制度初衷都相当美好——要筛选出“优质内容”,给认真创作的人奖励,顺带治治搬运抄袭那些浑水摸鱼的。可现在怎么成了“唯规矩论英雄”,甚至有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精品全靠数据糊”?不是我抬杠,老百姓啥都明白,后台规则清清楚楚“首发期限不得未满72小时横跨平台,领域垂直度低于60%直接警告,信用分60以下当天掉V。”看着是不是有点像新型高考分数线?就说我们写老街巷、写馄饨、写梧桐叶,还是想让生活里跑出来点诗意。可一碰垂直度阈值,人家叮咣一个警告,你只能夹着尾巴回锅炒冷饭。
不少同行老哥,写得心底发麻。昨天想写写家里那只橘猫,动了点跨领域的念头,第二天评论全是“与领域无关,建议自查”。一篇随笔先发朋友圈,72小时不到发到头条,结果被剥夺首发福利,气得敲电脑都没脾气。后台KPI指标一天比一天多,一不小心还得考个“60分大及格”心惊胆颤。老话讲,“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现在作者活的,反倒是一堆数据报告、板上钉钉的规则。
表面上多么风光。每天一睁眼,那点“黄V荣耀”、几个洋气徽章在账号页面熠熠生辉。不少写友显摆“咱可正规军!”高气压下全是疲惫。尤其“首发激励”,名头听着挺带感,实际操作下来,比跳霹雳舞还费腰。你扳着指头算啊,三天内不能多平台发,还要60%、70%这种吞云吐雾的比例达标——结果,灵感这玩意本来就不讲道理,你想折腾,它掉头就跑,抓它跟溜猫一样难。懒下来两天没上传,平台一声冷哼“首发资格过期,封你活水源!”想跨界玩一嘴新花样,还没站稳脚跟,监管通知来了“再不走寻常路你试试?”你快说,是创作,还是数豆子?平台怕乱,咱也理解。可人要被数据镇住了,写作的天分跟胡同口包饺子的阿姨,有啥区别?天天琢磨着“内容垂直”这破玩意儿,久而久之,人渐渐成了机器人,邯郸学步,失了自我。
反对声音不是没听过,有人认为有规矩才有方圆,没认认证干脆全平台变大集市,变成谁爱帖广告谁一窝蜂。可你细品细品,现在这“规矩”更多像“紧箍咒”。写不写诗不是关键,关键是要在规矩框子里会“跳恰恰”。一味盯着帽子,谁还疼惜里子?平台说,对内容负责无错,可为啥写到字句成了拼凑,主题都是模板?这认证和激励,如同雪糕外头那层糖皮,化了还是得看里头。多少人耗尽心思追流量,最后一身冷汗,不知是被平台“认可”,还是被逼成了批量生产的码字匠。
可转折点往往来得猝不及防——“黄V”没了,平台祝你“一路走好”,可世界并没大厦将倾。取消所有认证的那一刻,我才第一次正眼瞧见,原来打回原形的自己,反倒把字写活了。没有了标签压顶,你发现字儿能夹生、文章能跑调,夜晚写的碎念、走走停停的心情,都能河东狮子吼也能唱小曲。你想,一篇写旧书摊的散记,连首发标识都没,居然能收获最多条点赞和评论。读者不是傻子,他们看的不是你光环几层,而是能不能在你故事里找到点自己影子。有人说“你那个雨巷油纸伞的段子,跟我大学那会下雨一个味儿。”这才叫真正的共鸣,不换不装,只奔着生活最热乎的烟火气去。
更有意思的是,没了头衔加持,反倒松快了。谁说写东西非得上号、挂证、天天认证开会?咱写馄饨的热气、梧桐叶上的水珠,不就是生活的原味?东野圭吾说得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放回写作,咱终于把创作还给自己——你玩你的算法,咱留咱的一亩三分地。互联网评论区成了大食堂,大家围坐一桌,随便端起碗——内容好不好,都能来嚯一勺。
以前怕失去认证影响曝光,如今发现,真正影响文章生命力的,永远是你写的肉——灵魂、温度、生活见识。平台能推你一把,但推不了你一辈子。最扎实的,还是你笔下的那些琐碎时光早上胡同口的叫卖,晚饭后的慢跑,孩子糖纸下的小虫子。这些玩意搁哪都不过时,管你什么“首发”,什么“黄V”,写了就有读者。慢慢你才明白,被算法关在笼子里的人,再怎么举高认证旗帜,也很难有自由飞翔的一刻。
热闹过后,一切看似归于平静。但互联网江湖总归有它自己的逻辑。在你以为摆脱了数据束缚、过上逍遥日子时,会发现平台反手一个升级——认证又创新花样,黄V成了“精准内容筛查”,污点作者终身拉黑等等。机器的齿轮继续转动,优质内容和精挑细选的KPI报告,正像割韭菜一般,一茬接一茬。更有甚者,新的一套审核机制,再次提升推荐门槛,保证你轻易回不到昔日的高点击盛况。你以为冒个泡能出圈?对不起,如今平台更讲“平均分”,哪怕你文笔再遛,也得跟一堆机器人竞争。
朋友吐槽“平台就是铁匠铺,都得拿把号专门修理你。”有道理。你一边留恋“认证”加身带来的虚荣、安全感,另一边也逃不过新规则不断“降维打击”。你写散文,平台说“小作文不够垂直。”你写小说,人家皱着眉头“流量倾斜有待考察。”谁家创作不想骨肉丰满?可机械筛查之下,连诗歌都得拿尺子画线。大批作者不得已黯然退场,剩下“精英团队”互相背书,平台生态仿佛又回归干部大会,热闹归热闹,烟火归烟火。那头随意写点“不讲规矩”的老作家,兴许从此再没人看见他的油纸伞、雨中巷……
分歧越来越深。有人说规则才是互联网长治久安,有人说自由就是生命元气。认证这码事,也就是“一面锣”,到底敲哪边,全凭你心态定夺。
聊了半天,可能有人说我矫情,冒着脱V风险给自己找台阶下。没错,我就是觉得,“黄V”认证只是一件马甲,混了个脸熟而已。平台嘛,为了流量砍刀砍得手起青筋,咱老百姓写点心里话,反倒成了“低垂直度高风险”对象。你说写作需要规矩,我信,可一刀切全成榜样批发,灵魂一点点变麻木,最后只剩下“统一规格标准作品”。真是服了!按这种标尺,哪还有诗人,统统成了“字数生产队”。黄V不是你的骨肉,创作也不是马戏团小丑,看着认证耀武扬威,不如老老实实写点有意思的东西。
你平台不停更新,大浪淘沙,能留下的还是那帮不在乎V标志,专注弄点真东西出来的憨实人。诗意源于热爱本身,至于认证嘛,调料罢了。倒不如一身轻装,把写作这事儿“过成日子”,说不定下一个点赞还是念你摊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
这“黄V”到底是保命符,还是紧箍咒?有人爱得死去活来,有人避之不及。写作是真要按数据指挥棒领舞,还是要回归人味和自由心?你如何看待如今平台上内容认证和作者初心的冲突?来评论区说说,到底你更信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