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打了三年多,乌克兰的战场早已不是单纯的俄乌对抗。一个惊人的数字揭示了真相: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去年三月的数据,已有超过1.3万名外籍雇佣兵从84个国家涌入乌克兰参战。这已经不是一场地区冲突,而是一场没有正式宣战的“隐形世界大战”。
各大国嘴上都说着避免直接冲突,但来自世界各地的公民,却在这片土地上真刀真枪地厮杀。这背后既有国家意志的暗中角力,也有一场关乎金钱、信仰和国籍的全球性交易。
一个战场,两支“国际联军”
乌克兰方面从战争初期就高调组建“国际军团”,一度宣称要招募两万大军。现实远比宣传骨感。真正能在一线打硬仗的外籍人员,据路透社今年的调查,不过数千人。尽管如此,每月约3400美元的薪水,是乌克兰本土士兵收入的数倍,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来说,吸引力十足。
波兰是出人最多的,派出了近三千人,但付出的代价也最惨重,去年统计时已有近一千五百人阵亡。作为最大的军援国,美国也有一千多人参战,阵亡近五百。就连一向中立的格鲁吉亚,也有一千多人奔赴前线,超过一半的人再也没能回家。
然而,招募外籍士兵的并非只有乌克兰。基辅的情报机构今年四月披露,俄罗斯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招兵买马,来源地遍布48个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尼泊尔、叙利亚,甚至有报道称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公民也出现在俄军的合同兵名单里。
俄方开出的条件不同,尼泊尔雇佣兵的月薪只有600美元,但克里姆林宫用俄罗斯公民身份和社会保障作为补偿。更有消息称,朝鲜在去年底派遣了数万士兵到俄罗斯接受训练,其中一部分已经投入到了库尔斯克前线的实战中。
大国在幕后,谁也别说谁干净
北约坚称没有派一兵一卒,但其成员国的身影无处不在。从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到价值5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承诺,再到情报共享,北约的介入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法国总统马克龙去年甚至公开表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的可能。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波兰和捷克的积极响应,但德国和意大利等核心成员国则坚决反对,生怕被拖下水。然而,德国军官一段讨论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导弹的录音被泄露,又一次暴露了西方国家内部的深度参与和矛盾心态。
俄罗斯则抓住了这一点,不断对外宣传自己正在对抗“84国联军”和“北约代理人”。每当俄军发布击毙外籍雇佣兵的战报,都是在为其“反北约”的战争叙事增加合法性。俄方明确表示,这些外籍人员不享受《日内瓦公约》的战俘待遇,一旦被俘,后果可想而知。
法国政府对自己公民在乌克兰阵亡的消息一直保持低调处理,避免引发国内舆论和外交风波。这种只做不说的默契,恰恰是这场“隐形世界大战”最典型的特征。
人命填战线,机器唱主角
残酷的消耗战让双方都面临着严重的兵力危机。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今年七月发布的报告,俄乌两国的伤亡总数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乌克兰为填补兵源,今年夏天甚至开始强制征召残疾人和结核病患者入伍,社会动员已到极限。
俄罗斯的情况稍好,但同样依靠大规模招募外籍合同兵来减少本国公民的伤亡。瓦格纳集团解体后,其残余力量被吸收到新的“卫国合同”机制中,大量来自中东的退伍士兵被派往东线,承担最高风险的冲锋任务。
讽刺的是,当双方都在全球搜罗人力时,人的价值在战场上却越来越低。无人机和智能武器正在重塑战争形态。在2022年,无人机作战在战场上的占比还只有12%,到了今年,这一比例已经飙升到67%。
伊朗的“沙赫德”无人机、美国与以色列的AI指挥系统、欧盟的情报卫星……高科技武器的对决,让单纯的人力冲锋变得像一场自杀。外籍雇佣兵的角色也随之边缘化,但对高技术武器的依赖,反过来又激化了背后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结语
这场冲突早已超出了国与国对抗的范畴。当来自波兰、美国的退伍军人,与来自尼泊尔、叙利亚的合同兵在乌克兰的泥泞战壕里相互厮杀时,战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近公开点名俄军中的亚洲和非洲面孔,试图反击俄方的“国际联军”宣传。这本身就说明,外籍战斗人员的存在,已经成为双方舆论战的核心焦点。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只有无尽的消耗和流血。它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全球的矛盾、资本和人力都卷了进去,最终走向何方,没有人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