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经历一场不易察觉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性格转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性格特征,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英国《金融时报》利用“Understanding America Study”(UAS,美国理解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图示分析,得出令人深思的结论:从2014年到2024年,16至39岁的年轻成年人的“责任心”显著降低;与此同时,神经质(易焦虑、情绪波动)有所上升,宜人性与外向性也有所下降。图表以2014年的平均值为50作为基准,清楚地描绘了不同年龄组在这十年间的相对变化轨迹。
为何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在性格研究中,常提到的“五大人格”(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并非无关紧要的标签。
众多实证研究表明,责任心与个体的职业表现、学业成就、健康行为乃至寿命等多方面现实结果密切相关:责任心强的人更自律、更坚持目标、拖延少、更可靠,这些特质在多变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是长期回报的关键。如果一代人的责任心总体水平出现系统性下降,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家庭稳定性、社会信任和公共事务参与度等方面。
让我们聚焦于数据和研究本身。图表所使用的UAS面板是由南加州大学维护的长期互联网调查样本,包含数千名受访者的纵向测量,因此能够捕捉到个体随时间的变化和群体趋势。这是《金融时报》分析所依赖的数据基础。
较早的同侪评审研究也发现,自2020年以来,尤其是在2021-2022年间,与2014-2019年的基线相比,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和责任心都有轻微下降,而神经质在某些年龄段上出现上升迹象;这些变化在年轻人群中尤为突出,研究作者认为这表明某种“成熟轨迹的中断”正在发生。换句话说,疫情及其后的社会长期扰动似乎对正处于性格形成关键期的年轻成年人产生了可测量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推动了这种趋势?研究者提出了几条可能的解释,但同时也谨慎地指出,因果关系并不简单。以下是一些参考线索:
首先,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注意力分散的长期影响。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服务使得即时满足、碎片化注意力和持续投入的成本降低,这可能导致对长期承诺(如稳定工作、长期项目、维持长期人际关系)所需的耐心和习惯性自律的削弱。研究者指出,面对无数的在线刺激,许多年轻人报告自己更容易分心,坚持感减少。其次,疫情引发的生活中断和不确定性并非只是一次短暂的冲击。长期的隔离、就业和教育的不稳定性,以及持续的社会焦虑,可能已经改变了塑造责任感和社会技能的关键经历。Sutin等人通过对UAS的研究发现,将2021-2022年的数据纳入分析后,某些人格维度的下降幅度明显超过了疫情初期的短暂波动,这表明长期的社会压力能够在群体层面上改变性格发展的轨迹。
第三,经济和社会结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住房困难、就业不稳定、推迟结婚生子等现实问题,可能会影响年轻人的生活规划和价值观——当“可预见的成年生活路径”变得模糊或缩小,许多人对长期规划和责任承担的动力也会减弱,这既有心理层面的原因,也有制度与物质条件的影响。
在文章中,研究者也将这些社会经济背景和数字文化纳入讨论,认为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观察到的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统计上可观察到的变化具有显著性,但变化的程度仍然属于中等(多个研究将幅度描述为相当于一个时代的正常变化量级),并非所有人都经历了根本性的人格改变;而且人格并非一成不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在成年期仍然具有可塑性,教育、社会政策、家庭和职场环境的设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积极的性格发展。研究者还提出,尽管这些发现令人担忧,但并非不可改变,社会和制度可以采取措施,帮助恢复或重建责任感与长期投入的能力。
对于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家庭来说,以下发现值得立即关注:
首先,重视早期成人期的社会支持和稳定机会——包括就业、住房、职业培训和心理健康服务,为年轻人提供实践责任和长期承诺的平台。
其次,在数字素养和注意力管理教育上加大投入,帮助人们学会在高刺激环境中保持深度工作与长期目标。
第三,企业和公共机构在考核与激励机制上,应考虑如何鼓励耐心和守信的长期行为,而不仅仅是短期表现的即时回报。
最后,媒体和公众讨论不应以“代际指责”为主基调,而应关注如何通过制度和文化设计来修复或引导性格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