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面社保正式实行,理论上所有用工都必须强制上社保。
此举的后续反应和效果尚需观察。现只不过在经济不景气,如果强制给员工交社保,那大企业还好说,小企业,尤其是不交社保惯了的低端服务业,只有两种结果:
要么老板自掏腰包,然后承担不起这个成本大把倒闭;
要么把社保负担转嫁给员工——也就是从他们工资中抵扣。但问题是以餐饮为代表的低技术含量服务业,员工工资本来就低,基本上都是比着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来的,这要是让员工自讨腰包,等于到手现金得降个千儿几百——这等于是让他们维持基本生存都做不到,员工自然不可能接受。就算被迫接受——如果他们连基本生存都保障不了,你还指望他们提供哪门子服务?不在菜里下毒就不错了!
这就是大把第三产业小老板和个体户叫苦不迭的原因。甚至还产生了社保不够,要用这种办法来强制填坑的阴谋论。
那么,这种认知,正确吗?
当然,阴谋论不值一驳。别的都不用说,光为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社保收支不抵,就在当下把一大票底层民众逼上绝路,把经济秩序搞崩溃,哪怕是最脑残的政府都不可能干这种傻事——都说流官制下的政府喜欢把问题留给后人,哪有为了解决后任的麻烦,让现任自己引火自焚的?
不过,全面社保引发的现实问题,这个确实是明摆着的。这也是很多小老板和个体户焦虑不满的原因。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全面社保真的会适得其反?
如果从个体和微观视角来看,上面的逻辑确实是成立的。但如果从宏观整体角度来分析,其实结果跟大多数人想的完全不一样。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一点,我们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他们的收入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个问题,大家可能脱口而出: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呗。这个答案当然没错。但不全面。如果只看国内,那确实是供需关系决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所以无技术的低端服务业职位,当然就只有三千多月薪的样子。
但这并不是全部。如果把视角放的更宽广一些,其实,还跟核心产业的收入有关。
什么是核心产业,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工业制造业。毕竟工业才是财富之母;至于服务业,它们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如果工业规模足够大且利润足够高,那么通过源自工业的财富转移,服务业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就是同样刷盘子,你在美国可以3000美元、在德国可以2000欧元,在中国却只有3000人民币的原因。德国有大量高端工业,可以创造大量高额利润;至于美国,虽然他的工业没那么兴旺,但他掌握金融霸权,可以从全世界吸血。西方核心产业能创造巨大的利润,所以外溢到全民——哪怕是资本主义模式下,刷盘子的底层劳动者,也同样可以获得比中国同行更高的收入。
把这层逻辑搞清楚,那对于怎么提升收入,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拿下中高端制造业,获取高额利润。
这也是我们这些年大搞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原因之一。核心产业的利润提上去,蛋糕的盘子变大,这样能分给全体劳动者的自然也就多了。
那么,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成果怎么样呢?
可以说是非常好!回顾当年提出的中国智造2025名录,除了EUV光刻机这种极高尖端产品还没有突破,其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已经成功完成——而且很多都是提前完成。
这种成功,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21.79万亿,同比上涨2.9%,其中出口增速更是高达7.2%,贸易顺差达4.21万亿,同比扩大1.4万亿。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连续几年总额和顺差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又又又一次创了新高!而且这一切,还是在美国对华制裁封锁层层加码,特朗普上台后又疯打了一场关税战的情况下取得的!
而这种牛掰plus背后,说明了一点,我们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非常成功——不仅成功实现了对西方同业的追赶,而且更进一步,达到了较大幅度的领先。正因为我们的新质生产力优势如此之大,所以哪怕在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我们依然能够维持中国制造攻坚拔寨的势头——因为海外同行确实完全斗不过啊!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生——在我们外贸出口金额高歌猛进的同时,国内经济却陷入通缩,民众的经济体感也十分之差。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美联储维持高息,导致国内资金疯狂流向美国套利的同时,也对中国这边的货币政策构成压制,以至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但另一方面,其实也跟我们自己的内卷有很大关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我们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内部的残酷竞争,虽然有助于我们产业升级和创新,但也压制了产品的利润。结果就是我们确实卷赢了外国同行,把他们纷纷卷倒闭。但与此同时,内部同行却因为产能的依然过剩,被迫疯狂卷价格。
这一现象,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光伏产业。光伏这块我们已经占据了全球九成以上的份额,完全实现了之于行业的垄断。可由于我们产能在满足全球供应之后依然高度过剩,所以活下来的中国厂商依然被迫疯狂打价格战,硬是把这个新质生产力生生卷成了白菜价,搞的整个行业都没有利润。
这就是我们最近要强制反内卷的原因之一。当产品竞争力不够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卷价格来争取全球市场份额;可当产品力已经起来了,甚至遥遥领先了,把外国同行都已经卷麻、了卷没了;这时候再继续来卷价格,那就是自己搞自己了。结果就是企业普遍赚不到钱,从业人员也没法获得高收入,更别说财富外溢,惠泽全民了。
但问题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你也不能强制参与者退出。
那怎么办?办法之一,就是强制交社保。
毕竟,你指望企业主动给员工增加薪酬福利,这个是不现实的。但企业的用工开支,尤其是针对无技能普通劳动力的开支,那就跟劳动力市场价格高度相关。全面社保推行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整体价格肯定有抬升,这种情况下,即便企业以前给自家员工交了社保,在这种整体水位抬升的大环境下,他也势必要给员工涨薪,或者增加别的福利,这样才能维持住用工。
当然,企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商品价格势必上涨,进而削减其竞争力。
如果是在过去,鉴于当时中国制造的产品力不够,或者优势不明显,这么玩肯定是不行的——这样会导致市场被国外同行夺走。
但现在,我们的出口主力,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些纯拼价格的衬衫皮鞋,而是技术密集的中高端机电产品。而且这些机电产品,我们也已经突破升级,取得了之于外国同行的较大综合优势。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便价格提升一点,也依然有足够的竞争力。
打个比方,一件商品,外国同行如果最低要1万块,那我们出口价卖9500,就稳稳的拿住了市场。即便退一步,考虑到贸易战导致的转口、走私等成本增加,那我们卖9000块,也就足够应付了。可是之前由于产能过剩,国内厂商互相竞争,直接把出口价格压倒了8000块——这样一来,洋人倒是爽了,可咱们自己的利润就没了。
现在,就是通过全面社保,强行把国内劳动力的整体价格抬起来。以前工厂用工成本折算到每件商品,可能8000块也做的下去;现在全面社保,社会整体用工成本增加后,单间商品的最低出厂价就必须抬到8500。
外国商品最低9000,我们8500,所以这并不改变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市场依然是我们的。但这种改变,却变相起到了抬高中国制造出口成本的效果。
当然,这个成本增加,并没有让这些企业主直接得利——内卷竞争下,它原来每件商品赚200块,现在依然只能赚200。
但国家这个整体得利了呀!以前成本价7800的商品,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只能获得200利润回报,现在一口气可以得到700!
至于这多出来的500超额利润去哪儿了?那不正好拿来给原来没交社保的低层劳动力交社保了吗?
这就是国家现在强制推行全面社保的底层逻辑。为什么以前不搞全面社保?以前出口商品都是袜子衬衫皮鞋,哪怕是机电产品也是低端货为主——这玩意技术含量低,谁都可以做,所以人工占据商品成本的比重极高。这种情况下,你价格提高哪怕稍微提高一点,市场就得被外国同行夺走。
可现在,咱们出口主力已经变成了机电产品,尤其是中高端机电产品——这些技术密集的产业,人工只占成本一小部分。而通过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我们已经取得了之于海外同行的巨大优势。
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已经具备了获取商品高溢价的条件和基础。只不过,产能过剩导致的出口市场残酷内卷,阻碍了这种商品溢价的变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增加社会整体用工成本,来倒逼行业集体涨价;通过这种手段,强行提升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利润回报。
前面我们说了,核心产业的利润回报,与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有着直接关系。你刷盘子的月收入是三千人民币还是三千美元,不光取决于你刷盘子的数量,也取决于中美两国核心产业的利润回报水平。虽然我们的工业制造业,确实没美国的金融业全球嗜血那么来钱,但这些年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还是有了很大成果的。
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通过强制性政策调整,把这部分成果兑现,让它惠及能够全民——至于方式,就是全面社保,提高社会整体用工开支。
所以,不要担心全面社保会让大家到手收入下降——那是核心产业竞争力不够,无法创造更多财富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情况。现在我们核心产业竞争力提升了,有足够的比较优势,能从海外拿回更多的利润了。
这种情况下推广全面社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虽然短期内肯定会造成一些市场波动和混乱。但过渡期过后,大家就会发现,自己会在有了社保后,到手收入依然不降低,甚至没准还略有提高——因为这次全面社保的开销,不是劳动者和企业自己交的,而是使用中国商品的外国人,给大家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