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得明白一个理儿,干啥事儿都得看自家情况来,生搬硬套准栽跟头。
就像当年咱们中国革命,一开始学苏联搞城市暴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后来改成农村包围城市,这不就成功了嘛!
现在印尼那边也摊上大事儿了,不知道能不能吸取教训。
今年7月份,印尼那边公布了一组让人看了直摇头的数字:全年计划挖3.64亿吨镍矿,结果上半年才挖了1.2亿吨,连一半都没够着。
更糟心的是,国际镍价跌到了五年最低点,这可是印尼最赚钱的买卖啊,一年能挣300亿美元外汇呢,现在眼瞅着就要黄了。
这简直就是21世纪最惨的资源大赌博,彻底打碎了那些“中国行我也行”的美梦。
印尼这镍矿产业为啥会出问题呢?
他们镍矿协会的秘书长梅迪在电视上说了大实话:今年前两个季度产量惨不忍睹,苏拉威西那边因为雨季太长,矿都挖不了,产量直接腰斩。
不过天气就是个借口。
最搞笑的是,印尼自己矿都挖不完,居然还从菲律宾进口了460万吨镍矿,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产业链都乱套了。
更闹心的是成本问题。
印尼政府搞了一堆政策把企业给捆死了:要求企业把赚的外汇全留在国内,提高生物柴油比例,还加了新税种,强制企业把产品便宜卖给国内。
结果两个月内28条生产线都停工了,那些开冶炼厂的老板看着堆成山的镍矿,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这事儿得从2020年说起。
当时印尼学咱们中国,禁止直接出口原矿,想把矿石加工成值钱货再卖。
仗着自家镍矿储量占全球60%,吸引了不少中国企业去建厂。
精炼镍产量从2015年只占全球6%,一下子飙到现在的61%,表面看着挺风光,实际上走错了路。
印尼没算明白的是,他们跟咱们中国的技术差距太大了。
以为买了冶炼设备就能跟中国一样,哪知道咱们早就搞出了电池回收技术,95%的镍都能回收再用。
宁德时代的技术突破后,咱们对新鲜镍矿的需求大大降低。
印尼还犯了个大错,就是没搞懂市场规律。
他们现在的产能加上在建的,都快占到全球74%了。
这么野蛮扩张,直接把镍价给砸下来了。
最要命的是,印尼根本没搞懂中国模式。
咱们发展镍产业是因为新能源汽车需求暴涨,印尼纯粹是为了抢中国的饭碗。
结果咱们的电池企业都转向磷酸铁锂路线了,印尼还在傻乎乎地扩建镍氢电池原料产能。
这场豪赌说白了就是拿国家命运赌“中国永远需要镍”,结果输得裤衩都不剩。
印尼最大的失误就是低估了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他们还在为成本发愁的时候,咱们已经把技术玩出花来了。
咱们的电池材料早就更新换代了。
磷酸铁锂电池用镍越来越少,新一代固态电池干脆就不用镍了。
而且咱们的回收技术特别牛,长三角到处都是电池回收厂,废旧电池都成了“城市矿山”,镍资源可以循环利用。
最重要的是咱们早有准备。去年底趁着镍价低,咱们国家一口气囤了10万吨,够用好几年呢。
最让印尼绝望的是成本问题。
现在国际镍价1.4万美元一吨,印尼的成本就要9000到1万美元。
咱们靠着回收技术,实际用镍成本还不到8000美元。
要是价格战打下去,印尼的镍产业非得被咱们挤垮不可。
中国模式不是谁都能学的,印尼现在想自救也难了。
印尼这种情况不是个例。西方国家搞“去中国化”的时候,好多国家都想抢中国的饭碗,结果没一个成功的。
越南想开发稀土矿,结果因为技术不行,产品卖不上价;澳大利亚砸了56亿搞矿产储备,结果57%的锂矿提炼还得靠中国;印度整天嚷嚷要登月,结果连火箭发动机都得进口。
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道理:有矿不等于能赚钱。
中国掌握了全球90%的稀土提纯技术,这种本事不是光靠挖矿就能学会的。
印尼现在想了两招救命:
第一招是抱美国大腿,想用镍矿换美国市场。问题是特斯拉的电池技术比咱们差远了,这买卖就像用金元宝换破锄头。
第二招是搞环保标准,想用“绿色镍”打开欧美市场。可欧盟马上要收碳税了,印尼那种高污染的冶炼方式肯定要被重罚。
结果这些招数反而把外资都吓跑了。
今年3月雅加达股市直接跌停了,外资一天就跑了3326亿印尼盾,全年累计跑了23.5万亿。
投资者用脚投票,说明大家都不看好印尼的政策。
印尼这次栽跟头告诉我们:中国模式不是谁都能学的。
中国镍产业发展是因为新能源汽车需求暴涨,不是像印尼那样为了产能而产能。
咱们从采矿到回收的全产业链技术,也不是印尼那种买设备组装能比的。
最重要的是咱们政策稳定,五年规划说干就干。其他国家政策整天变来变去,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啥事儿也干不成。
老话说得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学习中国的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来发展,那肯定能成功。
但要是一味模仿,那准得栽跟头,就像咱们中国革命初期学苏联那样,最后还得走自己的路。
印尼这次教训告诉我们:盲目模仿永远比不上自己创新。
中国的发展道路没法复制,因为关键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为什么做”: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搞技术,为了民族复兴搞合作。
可以学中国,但不能照搬中国。不知道印尼这次能不能长记性。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