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被抓的时候,杜月笙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里头火烧眉毛。可等到儿子杜维屏被逮,杜月笙一句“什么都不用做,配合蒋经国调查就行”,冷静得让旁人后背发凉。
说白了,表弟和儿子都落在警察手里,杜月笙的反应却天差地别,这背后的情感账本,比任何权谋都难解。
当年在上海滩混迹的人里,杜月笙绝不是喊几个兄弟就能横着走的莽夫。手段、情感、人情世故,全都压在一口气里。他的本事,不只是会收人钱、打人场,更是能分清“谁是自己人”,还能一笔笔地把人情账算明白。
杜月笙的小圈子遍布大半个中国。可亲戚拉来的,全是拖家带口跑来上海讨生活的人。万墨林,就是这样一个亲戚。别说有才了,书都不认得几个,个头矮小,长相平常,农村里普通不过。
有谁会觉得,这样的人能在上海滩浪潮里起浪头?连杜月笙都犯嘀咕。
但万墨林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没有的:姑姑的旧恩。当年杜月笙落魄到一口饭都吃不上,生了场大病,满世界没人管。就是这位远房姑姑,把他接去了家里,亲自照顾,直到好了伤。
杜月笙后来混出头了,亲戚走后门,他懒得理,姑姑的儿子就不在此列。人情债这东西,欠得最深的,就是在最难的时候伸过手的那个人。
所以,万墨林哪怕啥也不会,杜月笙也要把他拉进自家屋檐底下,不为别的,只为这份旧情。这是人情社会最朴素、最实际的密码。
不过,养人和用人是两回事。刚进门的时候,杜月笙只是把万墨林交给自己老婆沈月英,意在试试看。别看杜月笙混过风云,还真没把这个土里土气的表弟当盘菜。说白了,他只想给表弟一个饭碗,完全没指望他能干出什么动静。
日子一久,沈月英动了个小心思。特意在万墨林路过的地方丢下一摞大钞,看他是不是见钱眼开。
万墨林当时饿得见了钱两眼放光,嘴里嘟囔着“咱爹娘辛苦一年都赚不了这么多”,可愣是拗住了,没挪动一张钞票,反而老老实实给夫人报告。
沈月英见多了那些掺着杂毛的穷亲戚,有人明里讨好,暗里偷着捞偏门,甚至认贼作父去给日本人干活。可面前这个老实表弟,傻归傻,心底干净得刺眼。
在上海滩,烂泥里能开出的好花,少见。沈月英一看,这才是真正的人可用。
信任建立了,试探也就过了。沈月英把自己贴身的电话本交给万墨林。里面记着190组号码,都是杜月笙真正的生意伙伴。换句时髦的话说,这是杜公馆的命门。
结果,这个“不识字的乡下佬”,硬是记下了所有号码。杜月笙要查警长的联系方式,万墨林张口就来,还一点不带犹豫。几次考验下来,杜月笙自己都有点不信了:这表弟,脑子里怕不是装了算盘。
这个举动可不是靠嘴“老实”就能做到的。有些人就是傻,不出事也成不了大事。可万墨林除了本分,还有超常的记忆力和任务执行力。这下,杜月笙有了新算盘。
鸦片生意向来是杜月笙的底牌。这种事,让亲弟弟去做都要防着点,更别提前不靠谱的亲戚。但杜月笙决定,把生意的一部分消息渠道和具体事务,真正分给了万墨林。
起初只是试探,小事让他跑跑腿、报报信息。后来,发现部署一个交给他,回头就是板上钉钉的完成。这样的人,不会算计自家主人,不会夹带私货。结果,杜公馆的大小事务,被他一副土里土气的架势管理得井井有条。
从乡下来的落魄亲戚,靠着诚实和执行力,成为了上海滩头号巨擘的心腹。世上本没有什么天生的人才,有时候,忠诚就是最难得的本事。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杜公馆的风向变了。1937年,淞沪抗战打响,上海滩生灵涂炭。杜月笙不像有些大佬,见风转舵。他出钱出力安置难民,真把上海滩的后路都堵上了。
上海沦陷后,蒋介石一纸命令封锁长江。杜月笙顶着脑袋带船工凿沉大轮船,阻日军进攻。胆子之大,动作之狠,连日军都不得不留点薄面,不敢贸然撕破脸。
日本人多次暗地里递过橄榄枝,谁要是想喝汤沾点好处,很容易就倒在鬼子的怀里。杜月笙一口回绝,这口气,压住了全上海的不安分。
杜月笙身边的人看在眼里,万墨林尤为清楚。这种大时代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挺得过来的。
偏偏有些人就倒下了。昔日“上海三大亨”之一的张啸林,本是杜月笙的“好兄弟”,一夜之间成了日本人的走狗。不仅帮忙镇压老百姓,顺带封抢掠夺,专门整那些还在抗日的同志。这样的结局,早就写在他自己的账本上。
戴笠派人找陈恭滁想解决掉张啸林,偏生张啸林人精一样,两回刺杀都没成功。这里面的危险和门道,不是外人能懂。
实际内容继续:
事情进展到这里,杜月笙挑了一下眉头,找了万墨林。这样的大事,连自己的儿子都未必敢交托,但他偏偏信任这个曾经被看不起的表弟。
这一仗难打。张啸林窝在日租界,没人能靠近。动点风吹草动,日本警方第一时间就要盘查。常规路子走不通,只能走偏门。
万墨林找了林怀部,让他装作能干的打手,混到张啸林的保镖队里。日子一长,林怀部成了张啸林最信的贴身汉。等到关键时刻,林怀部制造了点小混乱,张啸林出来训人,万事俱备,林怀部扣动扳机,张啸林就此落幕。
整个过程,极其干脆利落。没有花哨,没有后悔。因为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上海滩,稍有犹豫就会命丧黄泉。
这次刺杀成功,不仅帮杜月笙除掉了后患,更让万墨林在杜家正式立了威。没人再嘲笑万家来上海是打秋风的乡下亲戚了。
后来的日子里,万墨林稳扎稳打,一步步守住杜月笙的命脉。杜月笙自己的儿子,却未必比得上这样一个“外人”。当年儿子被捕,他反而无悲无喜,波澜不惊。这是真懂得了人情冷热把握分寸的人,才有的底气。
上海滩的腥风血雨里,拼到最后的,既不是最有头脑的,也不是最有背景的,而是能知恩图报、守信用、行事果决的那一拨人。
人性和利益的交集,藏在无数个济困解危、举手投足之间。杜月笙这一生,滚过泥,爬过刺,最信的,还是那个小时候拉他一把的亲亲表弟。杀机四伏的时代,靠的不是血浓于水,而是能共过难关的那份信任和担当。
上海滩从来不缺聪明人,也不缺用尽手段的人,但能干大事的,只有那些关键时刻站得住、沉得下的人。
世上最值钱的资源,不是权、不是什么能力,而是一副能打消对方最后一丝疑虑的背景和品性。
杜月笙看人,只认这一点。往大了说,这就是乱世活法;说小了,不过是老上海茶馆里,一杯茶一段人情的温度。
#致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