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魁三奉命重建泰西县大队,带着一支匣子枪和两枚手榴弹星夜出发

夜色静谧。张魁三端坐在一间昏黄油灯照亮的土屋里。桌上铺着一张折痕密布的地图。他的手指缓缓抚过泰西、肥城、黄河……心里明白,这是生死边界,亦是希望的起点。

1943年春天。抗日烽火燃烧了第六个年头。泰西县大队,只剩零星人马。大多数同志失散了。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转移至外地。也有的——不得不隐姓埋名,苟且苟活。敌人步步紧逼。日伪军碉堡据点像毒瘤一样蔓延。78个日据点,183个伪据点,严密封锁。泰西——危如累卵。

可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张魁三明白。历史不会等人。组织的命令,就是最高信仰。他接过了任务。副政委。重建县大队。出发前,分区只给了他一支匣子枪,两枚手榴弹,还有一名侦察员护送。他没什么犹豫。肩上的担子沉甸甸。却也发烫。“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是信仰。更是承诺。

夜风猎猎。脚步急促。侦察员领着他穿越田野,钻进山林。每前行一里,都是刀尖上舔血。两人不敢发出一点声响。敌人就在附近巡逻。偶尔有狗吠。张魁三一把按住手枪。侦察员低声提醒:快。再快一点。

终于抵达了泰安(西)县的秘密联络点。上章村。王雷接应。他们在黑暗里彼此握手。汗水、泥土、血腥——这些气息混杂着。却让人心安。天还没亮。张魁三已经在简陋的农舍里向县委汇报了全部情况。县委书记朱涛点头:“会很难。但我们必须坚持。”没有多余的言语。胜利的希望要靠自己拼出来。

泰西的斗争环境极其险恶。敌人推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仅泰安(西)县一地,损失高达一万万元法币。主力部队大多已经转移。剩下的只是零散的武装、干部和最朴实的老百姓。敌人妄图通过“强化治安”,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良民证、保甲制度、伪政权,像蛛网一样,紧紧裹住每一寸土地。张魁三心里清楚,“活命不易,斗争更难。”但他始终相信,群众在。希望就在。

组建县大队。谈何容易?首先要找人。干部隐藏得很深。行踪不定。张魁三用了好几天,沿着秘密交通线一站一站转交,终于联系上了分散的同志。见到组织部长李正一后,对方只说了一句话:“书记在黄山。”又是一夜跋涉。等他见到朱涛,天已经微亮。屋外是泥泞、寒风和沉默的村庄。屋内,却是点燃斗志的火种。

县委扩大会议上,气氛复杂。有的同志激愤:敌人据点太多,公路、碉堡、封锁沟——泰西成了一道道锁链。也有的忧虑:“真要组建武装吗?怕招来更大清剿。”张魁三没有多说。他只是坚定地看着大家。最终,会议定下了基调:“没有武装斗争,何谈党政群团工作!”

于是,县大队的重建开始了。以夏张为分界线,东、西两片。先组建各区武工队,再逐步扩大为县大队。朱涛兼政委,武圣域兼队长。张魁三担任专职副政委。具体工作,全部压在他肩上。

他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走访。每到一处,就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解释敌后游击战争的策略。深入调查农村各阶层政治态度与经济状况。召集小型讨论会。登门走访。启发群众的抗日觉悟。激发爱国热情。鼓励大家“参军参战”,“支前支援”。他明白,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队伍真正组织起来。

各区干部很给力。二区区长王乐耕、农救会长崔俊峰尤其积极。崔俊峰以农救会名义,号召群众站岗、放哨、保家乡。甚至亲自挨家动员。胡家庄、李家庄、古城……一个个村庄,青年纷纷报名。宋家庄出得最多。还有一些回民兄弟,也自愿参加。大家轮流给抗属代耕。救济生活困难户。党的群众路线,在最黑暗的日子照亮前行之路。

武装队伍雏形初现。王雷任县大队副大队长。带着李家玉、李子正等,在夏张以南、边家院以东活跃。张魁三多次险些被敌人抓获。一次在小柱子村,敌人据点里突然有人大吼:“站住!”他拔腿就跑,山路熟悉,硬是甩开了敌人。还有一次,去二区助理员家里,刚擦开枪,外面枪声大作,来不及装枪,迅速用手帕包好零件,翻墙逃生。每一次都在生死边缘。可他从未退缩。这是信仰的力量。

1943年9月。地委、军分区成立“泰西地区工作委员会”。一团政委崔子明为书记。县、区大队配合主力部队,连克黑山、王瓜店、边家院等日伪据点。游击战术灵活机动。以小部队活动为主。不与敌人硬拼消耗。群众的情绪被极大激发。泰西的抗战星火,重新燃起。

不可否认,重建的过程也极为艰难。枪支短缺。粮食极度匮乏。干部、战士一个被窝睡觉,一个锅里摸勺子。菜金只两分钱。一天六两小米。“一稠二稀”。长时间没有发钱。大家毫无怨言。粮食不够就吃糠、树叶。老百姓还会把舍不得吃的榆树叶留给县大队。困苦中,大家互相鼓励——“熬稀的喝,糠里放点枣,好吃点。”有枣的时候,老乡还会分给部队。

经济斗争自力更生。县大队决定:自己动手。租地种粮。买白布做衣。开酒店、油坊,甚至组织独轮车队运输。效果显著。既解决了部分开支,又减轻了群众负担,还能上交军分区部分钱物。自给自足,艰苦奋斗。“不等不靠”——这是革命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精神底色之一。

政治斗争同样激烈。县大队政委、连指导员始终把思想工作放首位。宣传党的建军路线。轮训游击战术。组织练兵运动。行军、宿营不断做群众工作。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干部、战士为群众担水、扫院子。部队与群众关系极其融洽。群众主动提供情报。甚至冒死掩护队伍。泰西的抗日根据地,靠的不是枪杆子,而是人心。

两面政权工作是斗争关键。选派党员、进步分子担任区乡村长。也有同志打入伪军内部。保护大批党政干部。传递情报。李鹤年担任伪四区区长,为县大队在敌人鼻子底下活动提供巨大便利。凡是愿意悔过自新者,教育从宽。顽固分子,则“除奸反特”。有的公开处决,有的秘密处理,有的借刀杀人。多管齐下。敌伪军的“耳目”逐渐被拔除,抗战环境悄然改善。

军事斗争步步升级。初期只能打小仗。后来装备增强。主力配合。攻克安临站、张家店等据点。主力老大哥一团支援三十余支枪。同志们说:“学习不但不交学费,反而得到嘉奖。”士气大振。县大队参照主力作战,逐步独立打攻坚战。不断拔掉敌人据点。泰山铁路游击队迅速发展,割电线、截列车、袭击押运。敌人寝食难安。

文化斗争同样重要。敌伪强推“东亚共荣”奴化教育。县委反其道而行。开办抗日小学。自编教材。高小毕业班师生集体参军。县大队组织文化学习,黑板报、标语、传单,提升指战员素质。军分区还创办了《火花报》。虽传递不畅,但内容极具鼓舞力。张魁三说:“我们接到后,立即组织学习。”时事政治,文艺作品,都成为精神食粮。

医疗卫生,是最被忽略却最关键的前线。敌人严控药品。秘密医院设在村庄。曹惠庭负责,较安全。有日籍特务以开药房为名搞特务活动。被果断清除,药品送到秘密医院。卫生极差。同志们身上虱子成群。老乡教土方:捉活蛤蟆蝌蚪,加醋、蒜服下,竟然见效。医生冯某被请来,服务前线。反动分子郭光田以医生身份行特务,被成功处决。危难时刻,党和群众始终守望相助。

一切都是为了胜利。到1943年底,县大队已达500余人,成建制作战。分四连。兵源充足。枪支不断补充。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始终坚定。先组建区武装,厚实基础。再扩编连队,提升素质。先配将,再扩军。人枪配套。一步一个脚印,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回望那段历史。张魁三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用一支匣子枪,两枚手榴弹,和一腔热血,点燃了泰西的希望。他不是孤身一人。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缩影。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刻,选择了坚守、斗争、牺牲。他们相信,“依靠党,依靠群众,这是根本所在”。他们用行动告诉后人: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血与汗堆积,是信仰与担当铸成。

今天,泰西的山河依旧。村庄里,抗日纪念碑巍然屹立。人们自发前来悼念先烈。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份信仰,那种斗争精神,还在延续。还在每一代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会问,这样的苦难、牺牲究竟换来了什么?答案很简单:换来今天的和平、尊严、独立。换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复兴的坚实步伐。

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纪念,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要汲取力量。继续前行。正如张魁三和无数先烈一样——走在最艰苦的地方,点燃最微弱的火种。最终,照亮整个中国。

——信仰不灭,山河无恙。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