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抗日全家福上,一棵树竟长满了八路军

这张抗日全家福上,一棵树竟长满了八路军

有些老照片,你看一眼,心里就得咯噔一下。它不靠什么高清修复,也不靠什么绚丽色彩,就凭那股子黑白灰里透出来的劲儿,就能把你的魂儿给勾住。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就有这么一张。照片都泛黄了,边角还有点残缺,可来来往往的人,走到它跟前,脚步就像被钉住了一样,挪不动。

照片里是一棵光秃秃的老树,看那虬龙一样的枝干,估摸着是北方的冬天。树上,跟结了果子似的,密密麻麻地“挂”了十二个人影。

这不是什么上山掏鸟窝的顽童,也不是什么丰收后喜悦的合影。除了左下角那个扎着小辫儿的女娃,剩下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扛枪的军人。

这张照片,有个直白又震撼的名字,叫“一树的八路军”。

照片里,站在树下最右边,那个眼神沉稳的中年汉子,就是这棵“战斗家族树”的根,他叫王正南。

说起王正南,那可不是一般的庄稼汉拿起土枪闹革命。人家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1935年考进去的黄埔军校。要知道,黄埔军校在那个年代,就是中国军官的摇篮,国共两党的将领,一多半都从那儿出来。他能考进去,就说明绝非池中之物。

1939年,他回到老家山东肥城,眼瞅着家乡被日本人祸害得不成样子,二话不说,拉起了一支近百人的队伍,干起了抗日的营生。这就是当时有名的2区游击大队,他就是大队长。

第二年,他正式加入了共产党,找到了组织。他的队伍也整编进了八路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第115师。稍微了解点抗战史的朋友都清楚,115师可是打响了平型关大捷的英雄部队,师长是林彪。王正南能进这种王牌部队,可见其军事才能是备受认可的。

这哥们儿是真有本事,不是纸上谈兵。射击、拼刺刀、格斗、扔手榴弹,样样都是顶尖高手。在冀鲁豫军区8分区,他简直就是个传奇,开军事体育大会,总得请他上台露两手,给新兵们开开眼。

1945年打阳谷县城那仗,最能体现他的神勇。当时我军进攻受阻,城墙上的伪军仗着工事坚固,扯着嗓子骂骂咧咧,那话脏得没法听。

部队里火气都上来了,可硬攻伤亡太大。王正南把上衣一脱,对身边两个战士说:“压子弹!”

他就一个人,一把枪,俩战士负责供弹。只听“砰!砰!砰!”枪声连成一片,他硬是凭着神乎其神的枪法,把城墙上六个机枪射击孔全给压制得死死的,里面的敌人连头都不敢露。我军就是趁这个空档,一鼓作气拿下了阵地。

家里出了这么一个英雄,那影响可就大了。王正南就像一块磁铁,把他身边的亲戚们全都吸到了抗日的洪流里。

他的叔叔王维涛,兄弟王正梅、王正兰、王正珠、王正菊,还有堂弟王正福、王正堂,表弟高立为、赵传银……一个接一个,都穿上了军装,成了他的战友。

这才是真正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时间到了1944年的春天,部队在河南范县休整。这对于常年东奔西走、聚少离多的王家男儿们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事。好家伙,叔侄兄弟居然凑了个齐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那种久别重逢的激动劲儿,甭提了。有人提议,这么难得,咱们拍张相吧。

怎么拍呢?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照相是件奢侈事。没有照相馆的背景布,也没有公园的长椅。大家伙儿一抬头,看见了院子里那棵陪着他们长大的大枣树。

“就上树拍!”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大伙儿都觉得这个主意好。

于是,这群在战场上杀敌的汉子,像小时候一样,一个个手脚麻利地爬上了树。他们紧紧抓着树枝,就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牢牢抓住这个民族的命脉。

这张特殊的“全家福”就这么诞生了。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全家福的理解。没有团圆的温馨,只有救亡的决绝。

他们所在的冀鲁豫根据地,是敌后战场最残酷的地方之一。日军在这里反复进行“扫荡”和“清乡”,推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能在这里坚持下来,并且把一家子都拉出来抗战,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牺牲,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

如今,照片上的人,大多已经离我们远去。照片的颜色也随着岁月流逝,变得越来越淡。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却愈发清晰。

他们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更不知道能不能活到胜利的那一天。

他们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把一家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看懂了这张照片,或许就看懂了那场战争为什么我们能赢。它不是靠几个将领的运筹帷幄,而是靠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这棵树,就是一座无言的丰碑。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