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美国和日本看似是主人和仆从的关系,实际上在二战之前那会儿,简直是水火不容。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家战略基本上就是对外扩张,目标最终是跟美俄角逐天下。到了军国主义最盛时期,也就是二战时,日本的扩张达到了顶峰。不过一个岛国,资源匮乏,从明治维新到二战败北,一直没能弄到稳定的资源生产基地,这也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
在日本一路扩张的过程中,三井、三菱这些财阀基本上是帮手一样的角色。一战之后,这些财阀在二战结束后成了美国人眼里的刺头,麦克阿瑟当时也是急着想把他们全都解散掉,毕竟他们牵扯着太多的经济大权。但是,没想到,这帮大佬们直到现在还活得风生水起。究竟是啥原因让这些财阀能持续影响日本,甚至左右国内政治呢?
三井
1673年,正是江户时代最安稳的时期,也算得上是三井家发迹的起点,那时候他们家族的祖先就在这里卖吴服。所谓的吴服,就是用中国丝绸做的衣裳,在日本属于上等货,也就是今天的和服的前身。
光靠自身实力当然不够,那时候长州藩和萨摩藩可都挺厉害的。三井家挺快就爬上了长州藩这根高枝。到了明治维新时代,三井家已经变成日本的大巨头,他们的贸易额占到全国的20%。再加上二战时,三井还为日军生产军服和加工武器原料。
三菱的崛起跟明治维新有挺大关系。维新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就着手统一全国的货币系统。岩崎弥太郎,三菱家的家主,通过日本政府里的关系知道了这事后,开始大量收购旧的“藩札”。等新货币发行出来,他就把手上的“藩札”按照官方的价格换成新币,这样一来,三菱就积累了不少资本。靠着萨摩藩的背景,三菱很快就崛起了。甲午战争时,他们还用自己的商船为日本海军输送补给、刺探情报,表现得挺能干。
岩崎弥太郎
战胜之后,日本政府把大量赔款都送进了三菱的口袋,就这么一路发力,完全变成了日本的军工巨头。二战中声名显赫的零式战斗机,也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除了这两个企业,住友在二战期间也负责为日本制造钢铁,不过他们还对美国人犯下了不少罪行。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日本的财阀们把大概四万名美国人送进了工厂进行作业,这些人不光是被俘的军人,还包括各种平民。因为在工厂里遭受了极其恶劣的对待,美国俘虏的存活率只有大约60%。
要是把太平洋战争里美军的伤亡数据算进去的话,美日两国之间那可是仇恨深似海嘛。正因为这些原因,曾经是军人的麦克阿瑟,战后对日本可没啥好脸色。
麦克阿瑟
起初,日本的财阀们还试图坚持一段时间,觉得日本经济少不了这些企业,心里还存着一些幻想,希望能保留。可是,时间一长,美国明显不耐烦了,日本的财阀逐步被拆散。拿三井来说吧,这个实业巨头一下子被拆成了200多家公司,三菱也被分成了100多家企业。
其实,日本财阀的崛起跟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爆发挺有关系的。1945到1946年这段时间,美国正忙着推行日本财阀的拆解计划,财阀们一个接一个被拆散,正如之前提到的那些大块碎片。不过,到了1947年,局势就有了变化。因为老蒋在内战中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美方对支持他的态度也开始动摇。此时,如何在中国之外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变得尤为重要。
1947年,斯特瑞克到了日本一趟考察,带回了一份和麦克阿瑟之前的提议完全不一样的成果。斯特瑞克认为,日本应该保留自己独立运转的工业体系,甚至在出现亏损的时候,美国也要适当帮一把。这事一出,美方除了搞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也逐步开始向日本伸出援手。
马歇尔
这个时候,不清楚老蒋是不是觉得这算是一种解脱,就算美国都对国民政府在内战中的胜利不抱多大希望,他还能寄托希望在哪个人身上呢?
要说解放战争不过是日本财阀重新振作的一个开始,那接下来朝鲜战争才算是真正把财阀救活了。朝鲜战争一爆发,人民军把韩国的伪军赶到了釜山一带,基本上没有外力支援的韩军,完全没啥胜算。大概李承晚天天祈祷也管用吧,美国出兵把人民军击退到三八线附近。
这会儿志愿军加入朝鲜战场,战局一下子彻底变了模样。这场朝鲜战争对咱们国家来说,可真算得上是一场立国之战,毕竟通过这场打仗,咱们拿到了156个援助项目,这也为咱们今天的工业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菱
不过跟着,日本那些快要撑不住的财阀们也接到不少订单。据大家都知道,朝鲜和美国中间隔着个太平洋,美国自己运货到朝鲜成本挺高。在这节骨眼上,美国人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还是靠那些有点工业基础的日本比较靠谱。
拿今天大家熟悉的三井和丰田说吧,它们确实成功把国内市场不景气转变成了外贸的突破点。二战结束后,这两家企业虽然被拆散了,但总部还算撑住了。可那时日本经济和中国差不多,民众都觉得能活下来挺不容易的,谁还有心思买工业品啊。可是朝鲜战争一打响,这两家就搭上了与美军合作的快车,把与“朝鲜”有关的订单接了个遍。这样一来,它们不光不用担心快倒闭,还直接扩大了生产线,专门为美军的交通运输提供货源。
你看,日本汽车工业要是没经历过朝鲜战争,也许还没今天这么红火呢。其实,它的真正崛起,要算是在朝鲜战争那个时候才开始发力的。这段时间,日本的汽车产业是靠给美国制造军用汽车重新站起来的。那会儿,日本的财阀们虽然不能再造飞机、坦克这些重型武器,但民用的汽车、轮船什么的,还算是从死神边缘拉了回来,勉强能撑过去。
丰田汽车的生产线,堪称工业界的典范。它采用了精益生产方式,把每一道工序都设计得紧凑高效,极大地提升了生产速度和质量控制能力。流水线上的每个环节都配备了专人操作,确保零件装配得严丝合缝,减少了误差和浪费。丰田的生产线不仅节省时间,还大大降低了成本,让车型更具竞争力。随着技术不断升级,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逐步融入其中,生产流程变得更加智能化。总之,这条线的高效与创新,成为全球汽车制造的标杆。
就在那段时间里,日韩之间的合作格局基本稳定。日本主要负责民用工业品的制造,比如汽车、电子产品啥的,而韩国则专注于养殖肉类、生产大米之类的农产品。这个分工方式,直到70年代之前都没怎么调整过,基本上保持着原样。
日本的财阀一直是日本经济的支柱,要是说把这些财阀都解散掉,日本的经济可就真得出大问题了。朝鲜战争结束后,整个西太平洋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日韩变成了美国在那一带的前沿阵地,而朝鲜则成了中苏之间的缓冲地带。
在这个格局里,日本迅速从美国的敌人变成了“好大儿”。被麦克阿瑟拆散的财阀,又以小财团的模样重新出现,延续到现在。在提到《灌篮高手》里的三井寿时,大家都知道,他绝非普通的高中生那么简单。
现如今,日本已经聚集了六大财阀,这六个财阀通过频繁的结亲联姻,早就跟政界融为一体了。只不过,日本自民党一直霸占执政宝座,财阀和政客之间的关系不像欧美那样肉搏激烈,但这也不意味着自民党能完全靠自己撑起来,没有财阀的支持。
现如今的日本财阀跟二战之前相比,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现在的财阀大多靠日本经理会联系在一起,基本上算是融为一体了。要是问现在哪个企业代表三菱,哪个又代表三井,可能连日本财阀自己都难说清楚。不过,他们都知道,日本经理会代表着那六大财阀。这个局面对美国来说,其实更方便他们在日本保持统治地位。
当年,麦克阿瑟为了掌控日本,成立了地检特搜部,那基本就是美国人的锦衣卫似的。只要哪个政客或者总裁不服从,马上就会被盯上,证据一收集就处理掉。像70年代的田中角荣,敢违背美国的意思搞石油多元化,没多久就被查出贪污和权色交易,结果就被清掉了。
可以说,地缘政治的大幅波动救了日本的财阀,不过,毕竟他们没有重回二战时的巅峰,还依旧沦为美国人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