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签署了一纸决议,同意北约成员国军队驻扎波兰领土。
这看似是应对9月9日那19至23架神秘无人机的直接反应,但军事观察员滕建群却点破了一个可能:
波兰或许有意夸大了无人机事件,就像2022年那次将乌克兰误射导弹渲染成俄罗斯攻击一样。
北约的“东部哨兵”行动,派兵波兰这个幌子背后,藏着更为深远的战略图谋。
波兰可不是第一次为北约东翼提供前线了。
自2017年起,北约就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部署了多国轮换部队。
美军早已在波兰保持了约万人的长期存在。
但这次的决议不同以往,它意味着更大规模、更常态化的北约军队将进入波兰,这几乎是把波兰彻底推向了对抗俄罗斯的最前沿。
北约秘书长吕特宣布启动的“东部哨兵”行动,整合了丹麦的F-16战斗机和防空护卫舰、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以及德国的“台风”战斗机等军事资源。
表面上是强化东翼防御,应对所谓的无人机入侵。
其深层目的,是落地北约陆军司令克里斯托弗·多纳休提出的“东部侧翼威慑线”计划。
该计划旨在重构指挥机制,实现扁平化改革,缩短决策链路。
同时构建立体防御网络,覆盖陆海空天电全域,并在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边境地带和战略要地部署反装甲武器、中远程防空系统、远程精确打击平台等装备。
北约加速推动芬兰、瑞典融入东翼防御体系,以此构建从东翼延伸至北极的行动链路。
他们在芬兰设立联合部队指挥机构,将瑞典哥德堡等港口升级为东翼后勤枢纽。
甚至在北极圈内部署早期预警雷达与通信中继站,构建“北极防御链”。
这些举动明显超出了单纯保护波兰的范畴。
北约还力图打造一道从挪威延伸到波兰的“无人机墙”。
这道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侦察无人机组成的“墙”,由传感器、卫星监视和移动对抗平台提供支持。
爱沙尼亚计划在三年内为该项目拨款1200万欧元。
面对北约的进逼,俄罗斯的反制迅速而强硬。
俄白两国联军三万余人已在北约东翼展开大规模布防。
同时,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开启了代号为“西部-2025”的联合战略演习。
更令人意外的是,印度军队正式参加了俄白“西方-2025”联合军演。
印度派出享有盛名的库马翁步兵联队,旨在深化印俄防务合作。
这等于是在大国博弈中公开“越过红线”。
北约的扩张行动也面临着内部困境。
美国计划从欧洲撤军2万人,这直接削弱了北约东翼的兵力基础。
东欧国家长期依赖苏联制式装备标准,转向北约体系需重构供应链并突破技术壁垒。
欧洲各国对于如何定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防务自主也有不同看法。
法国主张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欧洲防务体系,而德国等则更倾向于在北约框架内逐步提升话语权。
这种分歧使得防务自主进程举步维艰。
波兰在其中的角色十分微妙。
波兰总理图斯克透露,乌克兰和平谈判或许会在冬季开启,而波兰将于2026年1月起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图斯克表示,他期望波兰不仅能够出现在谈判现场,而且要为决策“定调”。
这显示波兰试图凭借其地缘位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