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开国元帅坚决辞职不听劝,毛主席怒斥:召聂荣臻前来

到了1958年的年底,正是寒冬腊月的时节。

刺骨的北风像凶猛的野兽一样咆哮着,无所顾忌地扫遍北京城的每条街巷。

那铅灰色的云堆像是凝固在天际,像鹅毛一样的雪花轻飘飘地落在树梢上,路边的野草在冷风中摇摇欲坠。

此刻,中南海也被一层轻柔的“雪毯”盖住了。

菊香书屋里,毛主席一边拿着一本厚厚的《明史》,一边还握着支派克钢笔。

那支钢笔,是彭老总从朝鲜战场回来后送给毛主席的。据他说,那是从美军的军官手里缴获的战利品。

他的视线不由自主地飘向窗外,望着那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嘴角轻轻地哼了一句:“下雪真不错,瑞雪丰年嘛。”

他说完,毛主席也起身了,几步走到房门口,打算好好欣赏这难得一见的雪景。

正当此时,远处两个身影匆忙地朝这边赶来了。

毛主席一瞥,认出来的人正是自己亲近的警卫员奉孝同,还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两人一块儿跑过来,他竟然还觉得挺惊讶的。

毕竟奉孝是负责自己安全的事情,平时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但周总理人家是真的忙得不得了,每天得在西花厅应付一大堆事情,除了开会或者汇报工作之外,很多时候几乎都难得见到他的人影。

就在毛主席疑惑不解的时候,两人已经走到跟前了。

主席,周总理说有件要紧的事得向您请示。

听到这些话,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周恩来。

在革命岁月里,两人可算是一同风雨共度,经过几十年的跌宕起伏,早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过命的交情”。

对于这位老伙伴,毛主席再清楚不过了,大部分任务上的事情,他都能凭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而眼下,他亲自跑到菊香书屋,显然是这事儿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主席,您……稍微看看吧。

一边讲话,周恩来就从风衣口袋里拿出了一个信封,表情严肃地递了过去。

毛主席拆开信封,随意看了看,刚才欣赏雪景时那份悠闲自得的心情顿时一扫而空。

他皱着眉头,盯着信件的眼神中似乎带着一抹火焰。

真是太搞笑了!

等他把信上的内容看完,毛主席压不住心里的那股火气了,赶紧对身边一脸迷茫的奉孝说:“赶紧打电话,把聂荣臻给叫来,快点!”

毛主席一发火,奉孝也不敢耽误,赶紧点点头答应一声,然后撒腿跑向勤务室。

这封信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呢?毛主席看完之后,为什么会气得把脸都拉了?他还吩咐警卫员赶紧去找聂荣臻元帅,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原来,这就是一封辞职的信啊。

写这封信的人叫朱良才,毛主席特别重视他,主要也是因为他的身份不一般。

1900年9月27日,朱良才在湖南省汝城县的一个读书家庭里降生,家里文化氛围挺浓厚的。

因为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他长大后就到当地一所小学去当老师了。

毕竟祖上三代都做过私塾先生,到他这里任小学教师,也算是继承衣钵、光耀门楣。

可偏偏天不遂人意,1927年,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搞政变,国内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宣告失败,大江南北也立刻弥漫上“白色恐怖”的阴影。

那个时候,反动派军警四处抓人,并且借着这个机会四处吃拿卡要、敲诈勒索,但凡被他们盯上的人不拿出点好处来,轻则挨一顿毒打,重则被冤枉入狱。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朱良才没能保住小学教师这份工作。

原因也没啥特别的,就是某天几名反动派军警突袭学校,把学生们的课堂全打乱了。

一直以来心怀正义的朱良才挺身而出,指着那帮嚣张得不行的反动派狠狠地斥责道:“这是学校,除了学生和老师,没有你们要找的人,快点滚出去!”

正是因为这几句话,让他们觉得不太舒服。

那位队长模样的人立刻抽出腰间的驳壳枪,脸上满是凶狠与不屑,装作一副严肃的样子,说道:“我看你就是我们要抓的人,跟我走。”

他示意了一下,旁边的几名军警一听,心领神会,立刻把朱良才五花大绑,押回了大牢。

幸亏学校的几位老师赶忙把消息转给了朱良才的父亲,他们凑了一大笔钱,才把人给救了出来。

学校怕朱良才再回来教书,可能那些反水派还会找事,他们只得把他开除了。

这个时候,朱良才真是感受到反动派有多可恨,没过多久,他就决定加入共产党,投身到革命的队伍里去了。

1928年,朱德、陈毅等人带头发动了湘南起义,他也算是其中的一员。

后来,起义的队伍经过几番辗转,来到了井冈山,朱良才因为有点学问、有文化底蕴,被安排留在红四军的军部,担任秘书这个岗位。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他不过是个书生,显得软弱无力,在红军队里面充其量也就干点文书工作,根本没啥战斗力。

要是大家觉得这么回事,那就纯粹搞错了。

1930年寒冬时节,蒋介石调动了十万军队,向中央苏区发动了首次大规模的“围剿”。

那会儿,身为国民党第18师师长的张辉瓒,担任这次行动的前线总指挥,带领部队深入了苏区的核心地带。

当时,红三军第9师的政委朱良才和师长徐彦刚已经收到了上头的指令,带领士兵们在龙冈一带布置了严密的防线。

12月29日,侦察员发现了敌人的行动,张辉瓒率领两个旅的部队,还有18师师部直属力量,气势汹汹地逼近,已到达了龙冈一带。

听到这个消息,朱良才点了点头,心里明白,现在最关键的事就是耐心等待。等到张辉瓒彻底放松警惕,再继续深入的时候,就是红9师发动总攻的最佳时机。

他们也没拖太久,时间一到就行动起来了。

12月30日上午,张辉瓒的前锋部队已经来到距离龙冈东南6公里的地方。

这会儿,朱良才觉得时机成熟,就立马下令发动攻势。

转眼间,红军的战士们利用地势高地的优势,猛力发动了攻击,可惜他们的武器装备跟不上。张辉瓒的部队却拥有大量重型武器,凭借强大的火力顽强抵抗着。

因为双方的优势互相抵消,战局一度变得僵持不下。

一直到中午的时候,战局才出现了转变的迹象。

罗炳辉带领红十二军冲了上去,在敌人左侧搞突击;朱良才也没错,趁机指挥红九师正面猛攻,一下子就打乱了敌人的防线。

紧接着,他赶忙发出命令,让一个团的兵力悄悄绕到敌人右翼,和兄弟部队一齐包抄,将敌人包围住。

那会儿,枪声、刺刀厮杀的叫喊声和怒吼声在山谷里此起彼伏,热闹得不得了。

战斗快结束时,张辉瓒打算假扮成别的人溜走,就藏在附近的一座小山洞里。

怎么能逃得过朱良才那火眼金睛的发现呢?

在抓到的敌方俘虏里,偏偏就是没有张辉瓒。朱良才毫不犹豫地向手底下的军官们下达了铁血命令:“绝不能让张辉瓒跑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最后,红军战士们清理战场的时候,终于把那个敌方的将领给逮住了。

前线传来消息,毛主席兴奋得眉开眼笑,随即挥笔创作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

万树霜天映出一片火红,天兵怒气直冲云霄。雾气笼罩龙冈千山幽暗,一同高喊:“前头捉了张辉瓒。”

那一句当时可是在战士们嘴里传了很长时间。

由此看来,这次龙冈大捷让红军的士气大大振奋。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这场战役里,红军还拿下一部电台,可偏偏没人懂用,大家便自觉决定把它给销掉。

朱良才一听说这个消息就拦住了这事儿,他得知在敌18师的俘虏里,有个叫王诤的人,曾经当过电台台长。

朱良才见机会主动去找王诤,跟他讲道理,动情晓理,最后把他劝到红军这一边。

就这么一来,靠着一部电台和一个劝降来的俘虏,组建了红军第一个电台班子。这为之后通讯部队的壮大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一开始,朱良才调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帮着聂荣臻搞全军区的政治工作,为巩固和壮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了不少力。

随后,他接连协助聂荣臻、叶剑英两位元帅建立了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和华北军政大学,用心血和汗水为部队培养了许多紧缺的军政干部。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担任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委等重要岗位,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解放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中去,凭借出色的贡献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可就是在和平时期到来以后,朱良才的身体状况却出了点大毛病。

你得知道,他长年奔波征战,加上多次受伤的经历,留给他不少伤痕累累。

等到建国以后,他的骨髓炎经常发作,还老是头痛,不管是感冒了还是吹了风,头痛就像要裂开一样。

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头部受伤,朱良才将军的左眼几乎完全失去了视力。

就算疾病缠身,他依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信条,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硬撑着身体。

每次他熬夜批阅文件,为国家防务的现代化出谋划策时,妻子李开芬都劝他歇歇,别太拼。

可朱良才总是摇摇头,叹气说:“我知道我身体情况,就算休息再多,那些旧伤还是怎么也不好受,不如趁着还能动,就多干点事。”

就这么着,在建国之后的八年多时间里,他每天坚持在岗位上,从未说过一句埋怨。

一直到1958年,他的身体状况越发糟糕,剧烈的疼痛折磨得他整夜难以入眠,连正常走路都变得特别困难。

就在这个时候,朱良才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担任北京军区政委了,是时候退下让位了。

于是,他打算写封辞职信,可偏偏用尽力气握笔,几次三番都从手里滑下来,好不容易才坚持下来。

没办法呀,只能请老婆帮忙写,他自己就靠嘴巴说。

良才放下笔杆投身军营已经快三十年,每天都拼尽全力,怕自己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到如今,身体实在吃不消,也不想耽误工作,所以决定听从国家的号召,把岗位让给更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人。这个请求,请组织考虑批准一下。

朱良才说完,李开芬也放下了手里的笔。

这封信,的确让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们有点措手不及。

毛主席就直接把聂荣臻找过来,劝朱良才,要他打消那个念头。

毕竟朱良才这些年一直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与聂帅相处的时间也最长,他出面帮忙,最合适不过了。

聂帅劝了三回,可朱良才的身体实在撑不住,毛主席心里虽然有点遗憾,但也尊重他的选择,最后在那封辞职信上批示:“既然这样,就同意吧,专心养病。”

虽然放下了官职,但他仍然用另一种方法继续为革命事业出力。

等到身体稍微好转点,他就动手写起回忆录来,《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这两篇文章还被选进了小学教材。

对于这个好消息,这位老将军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反倒还特意提出要求,那就是这些被选进教材的文章都不署名,也不收稿费。

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上将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她的子女们也依照老人家生前的遗愿,把骨灰安放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妥妥当当地安置好。

回头看看朱良才将军的一生,真是可以用“文武双全”这四个字来描述。

就连毛主席都亲自夸过他,说他“军事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合格”,是“军中的好材料”。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