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著名的强硬派媒体《世界报》最近摔出了一连串震耳欲聋的质问:"我们应该交出防御威慑力量吗? 关闭所有核计划? 释放被捕的间谍让他们继续叛国? "
这如同惊雷般的拷问,矛头直指一封公开信,改革派政党"改革派阵线"致总统佩泽希齐扬的"劝降信"。
这封被公开曝光的信件,成了2025年7月伊朗政坛最烫手的山芋。 信中白纸黑字要求伊朗政府"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外交政策",核心只有一句话:立刻和美国重启谈判!
改革派提出的理由极具紧迫感:以色列与伊朗之间脆弱的停火随时可能破裂,重要的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5年的伊核协议将在今年10月到期,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将全面重启。
"我们国家的出路不是继续对抗,是谈判! "改革派在信中毫不客气地给伊朗现状下了病危通知书。 他们警告总统,如果不按他们的路线走,伊朗面前只剩下两条绝路:或者遭遇新一轮毁灭性战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被彻底打残;或者陷入更可怕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漫长窒息状态,被国际社会彻底抛弃,国家机器停摆。
让强硬派血压飙升的,是信中对"自己人"总统佩泽希齐扬的痛批。 佩泽希齐扬出身改革派,曾被寄予变革厚望。
这封信却尖锐地指责他"没顶住压力",在重大决策上对强硬派一次次认怂和让步。 改革派喊话总统:"零敲碎补的小改革救不了伊朗! 现在需要的是您拿出胆量,做出痛苦但必要的抉择!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向了总统的软肋——魄力。
《世界报》的炮火立刻覆盖了整个舆论场。 他们把改革派的诉求撕开揉碎,一句"投降主义"定了性:"这些不敢明说的投降条件,我们替他们讲透! "社论把矛头直指国家安全的根基,核计划和战略防御力量是否要放弃?
被关押的"外国代理人"是否要放虎归山? 字字诛心:"这封信的内容,和CIA、摩萨德(以色列情报机构)写的波斯语命令书,到底有什么两样? ! "这句话被伊朗强硬派支持者刷上了社交媒体热搜。
压垮谈判桌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在5月13日。 以色列战机对伊朗境内发动猛烈空袭,炸得正在进行中的第五轮美伊谈判直接中断。
尽管一个月多来轰炸停止了,美伊双方至今仍僵在原地,连重新坐回谈判桌的迹象都没有。 双方都清楚盯着同一个倒计时器:10月。
这个10月,是悬在德黑兰头上的另一把闸刀。 随着伊核协议自然到期失效,之前被协议"冻结"的联合国层面各种制裁将立刻自动激活。
虽然美国和欧盟早已各自单独重新制裁伊朗多年,联合国制裁的全面回归,意味着伊朗经济命脉将遭遇更彻底的全球绞杀。
这对一个饱受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失业率高企折磨的国家来说,几乎是窒息性的打击。
伊朗社会内部正在被这种内外双重压力撕扯。 一面是街头巷尾因5月以色列空袭而燃烧的对强硬路线的支持,民众对示弱谈判充满警惕。
另一面是商店里飙升的物价和空空如也的货架,老百姓对解除制裁带来的经济喘息,怀揣着难以忽视的渴望。 总统佩泽希齐扬夹在中间,像是坐在火山口上。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呢?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冰冷如铁。 在B-2轰炸机刚问候完伊朗的核设施后,华盛顿的谈判桌似乎落满了灰尘。
美方的条件纹丝不动:伊朗必须完全、彻底放弃核计划,停止一切铀浓缩活动,即便用于和平的民用发电也不行! 这恰恰撞上了伊朗那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画下这条线的,是86岁、统治伊朗数十年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老人家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如同钢浇铁铸:伊朗可以公开承诺永不制造核武器(放弃核武化),民用核能力,包括铀浓缩的权利,是国家尊严和发展的核心,寸步不让。 这是整个谈判的死结所在:美方要清零,伊朗要保留。
改革派公开信赌的,是总统佩泽希齐扬能有足够的魄力破局。 他确实在核问题之外的其他领域显露过"改革思维",也多次公开表态支持与美国对话解决争端。
当被逼到墙角时,佩泽希齐扬翻出的底牌总是同一张:"我将严格遵循最高领袖的指示。 "这已经成了他应对政治压力的标准操作和护身符。
最有代表性的一幕发生在今年3月。 面对沙特阿拉伯媒体麦尓肯的镜头,总统先生亲口熄灭了改革派此刻重燃的幻想:"我个人支持与美对话,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反对。
所以,伊朗政府不会与美国进行任何对话。 我们将永远与最高领袖的立场保持一致。 "这句话清楚标明了他的政治边界,无论出身如何,总统决策的紧箍咒牢牢戴在头上。
强硬的保守派势力掌握着伊朗真正的权力杠杆。 从立法机构的议会到掌控安全命脉的革命卫队(IRGC),这些关键机构都被佩泽希齐扬的政敌牢牢捏在手里。
一个没有军权、且在议会缺乏坚实联盟的总统,即便有改革之心,也如鹰隼折翼。
佩泽希齐扬试图在严格限制的"框架"下做些细微调整,被改革派盟友蔑称为"绣花式改革",认为这纯粹是隔靴搔痒。
伊朗改革派这次的"劝降信",像一颗惊雷炸开了伊朗的闭门政治。 这封信的勇气背后,是迫在眉睫的制裁与战争威胁。 强硬派排山倒海的"叛国"骂声,牢牢守住了他们对国家安全定义的门槛。
处在风暴中心的总统佩泽希齐扬,手里能打的牌只有一张,"领袖不支持"。 他口中"跟随领袖"的忠诚宣言,背后是改革派对他"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失望叹息。
谈判桌上,美国要求伊朗完全掏空核能力(零浓缩铀),哈梅内伊坚持必须保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最基本能力(去核武化),双方底盘毫无交集。
改革派呼吁的外交政策大转弯,如同想在布满高压线的"深水区"开快艇。 僵局之下,德黑兰的决策层里充斥着无奈的沉默。 时间嘀嗒走向十月,伊朗的制裁倒计时钟,每一秒都格外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