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德哥尔摩会谈:关税战按下"暂停键"
2025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代表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展开新一轮谈判。中国商务部确认,双方同意将5月日内瓦会谈达成的"暂停令"延长三个月,至11月11日到期。根据声明,美方暂停对中国实施新贸易管制措施,中方则同步采取相同做法,避免原定于7月底到期的关税重新生效。
谈判细节显示,双方围绕稀土出口管制、市场准入等问题展开磋商,但未解决核心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张浩指出:"此次展期是战术性调整,美国在能源领域让步或为后续谈判铺路。"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在此次会谈中暴露无遗——美国防工业87%的稀土依赖中国,而中国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禁止、限制进出口货物清单》加速能源进口多元化。
二、能源领域"亮剑":中国归零美国能源进口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6月自美国进口的煤炭、原油、液化天然气全部归零。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对美产能源加征15%关税(煤炭、液化天然气)和10%关税(原油)后的市场选择。美国能源产品因失去价格优势被迅速替代:沙特原油填满中国港口,俄罗斯陆路天然气以低成本优势填补空白,美国页岩油开采商则连续三个月未获中国订单,海外销量跌至两年最低点。z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报告显示,7月美国对华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归零,而中国通过海南自贸港政策加速能源进口多元化。哥伦比亚大学专家索菲·科尔博预测:"中国进口商已转向中东、东南亚市场,美国能源企业或面临长期市场份额流失。"这场能源博弈,折射出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战略定力。
三、美联储按兵不动:降息预期推迟至9月
7月29日至30日,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4.50%不变。这一决策符合市场此前预估的97.4%概率,但美联储内部对后续降息路径的分歧成为焦点。根据点阵图,2025年仅计划降息一次,较6月预测更为保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当前经济数据整体稳健,尤其是通胀数据展示出粘性,需观察更多证据再决定降息时机。
市场反应分化:标普500指数微涨0.47%,纳指涨0.94%,科技股领涨;道指因银行股涨幅受限微跌0.02%。十年期美债收益率跌至4.23%,美元指数创三年新低,人民币汇率被动升值。CME"美联储观察"数据显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升至62.6%,但鲍威尔未明确承诺,市场预计需等待7-8月非农与通胀数据再作判断。
博弈中的平衡与重构
2025年7月的中美贸易战,在关税展期、能源脱钩与技术博弈中呈现出"斗而不破"的复杂态势。当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与深圳港的沙特油轮形成跨洋呼应,这场大国博弈的终极答案,或许就藏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持续碰撞中。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在平等尊重基础上,对话才能增进共识;在单边霸凌道路上,冲突只会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