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大棒砸向全球,历史悲剧重演?这次代价恐更惨重
历史就像一个幽灵,总在不经意间,从某个尘封的角落里飘出来,用冰冷的手指戳你的脊梁骨。它提醒你,有些坑,踩进去一次就够了。
将近一百年前,美国人就亲身掉进过这么一个大坑。1930年,一部名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法案横空出世,本意是想给本国产业穿上一层“金钟罩”,结果却引爆了一场全球贸易的连环地雷,把整个世界经济拖进了更深的泥潭。
那场由关税引发的灾难,至今仍是经济学教科书里最经典的负面案例。谁能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后,相似的剧本,竟然又要在同一个舞台上,换了一批演员,重新上演。
8月7日的午夜钟声敲响,像一声发令枪,美国对全球多个贸易伙伴的新一轮关税壁垒正式生效。特朗普总统大笔一挥,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被贴上了10%到50%不等的“入场费”,直接把美国的整体关税水平推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
这个高度有多夸张?惠誉评级的首席经济师布莱恩·库尔顿算了一笔账,美国的有效关税率一下子蹿升到了17%。上一次见到这个数字,还得追溯到1935年,那个全球经济哀鸿遍野的年代。就在几年前,这个数字还温和地停留在2.3%。
特朗普本人对此倒是得意洋洋,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宣称,这些关税为美国“赚来了数万亿美元”,贸易协议正让美国“再次富裕”。他的支持者们听了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遍地黄金。
可从华尔街的交易大厅,到象牙塔里的学术殿堂,几乎没人为这份豪言壮语背书。经济学家们看着这份加税清单,表情凝重得像是医生看到了晚期病人的X光片。
鲍尔州立大学有位叫迈克尔·希克斯的经济学教授,老先生说话向来不留情面。他直言,拿特朗普现在的搞法跟当年的胡佛政府相提并论,简直是对胡佛的一种“不公”。
为什么这么说?希克斯解释道,当年那两位议员,里德·斯穆特和威利斯·霍利,推动关税法案时,整个世界对自由贸易的理解还处在蒙昧阶段,他们犯错,多少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成分。可现在都21世纪了,全球化的利弊,关税战的危害,早被掰扯得明明白白,写进了无数论文和报告里。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一意孤行地往同一个坑里跳,那就不是认知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了。这错误犯得比当年更为严重,也更不可原谅。
桑福德大学的阿尔特·卡登教授也持类似观点。他觉得,政客们总喜欢玩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魔法”。关税加上去,似乎立刻保护了某些国内工厂的饭碗,这是看得见的“好处”,能迅速转化为选票。
可那些看不见的成本呢?物价上涨,消费者默默掏了更多的钱;商品选择变少,生活品质打了折扣;资源被错误地配置到低效的产业里,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都在下降。这些损失,分散在每个人身上,难以察觉,却真实存在。
政治上的受欢迎,不代表经济上的正确。这恰恰是民粹主义最危险的诱惑。
与高高扬起的关税大棒同步进行的,是一套“胡萝卜”策略,一套以投资换取豁免的谈判机制。这套路数,看着眼熟,其实就是“交保护费”的现代版本。
于是乎,我们看到一幕幕奇景。韩国急匆匆地宣布,准备在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欧盟也不甘示弱,声称旗下企业将投入至少6000亿美元;日本更是推出了一个高达5500亿美元的基金。
这些天文数字,听起来像是美国大获全胜,各国纷纷“纳贡求和”。可希克斯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所谓的“让步”,大多是把本就存在的投资计划,重新包装一下,摆上台面,专门用来安抚特朗普那颗躁动的心。
这种操作,以前又不是没见过。多少声势浩大的投资承诺,最后都成了镜花水月,风一吹就散了。所以,别看现在谈判桌上握手言欢,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真的赢得了什么。
真正的赢家,从来不会出现在贸易战的战场上。特朗普开启的,是一个人人自危、相互提防的贸易竞争新时代。
卡登教授警告说,新一轮的关税,意味着全球的消费者都要为更高的物价买单,能买到的好东西会变少,大量的资源会被浪费在低效的生产环节上。这等于是在给高速运转的全球贸易机器里,撒了一大把沙子。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这种对外善变且强硬的姿态,无意中起到了一个“反向催化”的作用。它逼着其他国家,不得不抱得更紧,另起炉灶。
就在美国关税生效的同一天,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一份数据。今年前7个月,中国的外贸总值稳步增长,对东盟、欧盟、非洲、中亚这些地区的出口,跑出了漂亮的加速度。对美出口下滑造成的窟窿,被其他市场的增长给结结实实地填补上了。
这份数据被多家美国媒体形容为“打破预期”。其实哪有什么意外,这就是最朴素的道理:东方不亮西方亮,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希克斯教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全球供应链就像一条精密无比的传送带,一件产品从设计到成品,可能要跨越好几个国家的国境线。现在,美国抡起锤子,对着这条传送带到处乱砸。
就说前几年对全球开征的钢铁和铝关税,也就是所谓的“232条款”,号称是为了保护本国钢铁工人的饭碗。结果呢?下游的汽车制造商、家电生产商,甚至造啤酒罐的企业,成本疯涨,一个个叫苦不迭。这就像为了保住一根手指,不惜砍掉整条胳膊,账不是这么算的。
这种反复无常、甚至有些怪异的关税政策,会让所有跨国企业都感到心惊胆战。即便有一天,这些关税被取消了,企业主们也会在心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美国还是一个稳定可靠的经商之地吗?
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想再拼起来,可就难了。这种损害,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对美国国家信誉和盟友关系的侵蚀。
更要命的是,在你忙着自家院子里筑墙的时候,别人正在院子外面修路搭桥。那个叫RCEP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悄无声息地把亚太十五个国家串联起来,形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里面,有中国,有日本,有韩国,有东盟,恰恰没有美国的身影。人家已经另开了一桌更丰盛的宴席,你却把自己关在屋里生闷气。
近百年前,美国用关税筑起高墙,也亲手拉开了全球经济大衰退的序幕。百年之后,当历史的幽灵再次徘徊,这一次的代价,或许会比上一次更加高昂。
关税这把双刃剑,挥舞起来看似威风八面,可剑刃朝内的一面,往往伤得更深。它从来保护不了真正落后的产业,只会让一个国家隔绝于世界进步的浪潮之外。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试图通过筑墙来实现“再次伟大”的努力,最终都只会悲哀地发现,自己被牢牢地困在了墙内,而整个世界,早已在墙外呼啸而过,奔向了更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