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拒出席阅兵的总统出现!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韩国总统李在明决定不出席中国将于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暨阅兵仪式,这个消息在8月20日通过韩国媒体传出,迅速成为东亚外交圈的焦点。韩联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中方早前通过外交渠道邀请李在明出席,但韩方最终选择由国会议长禹元植率领使节团代表参加。

这不是韩国领导人第一次面对类似邀请,2015年时任总统朴槿惠曾出席70周年纪念活动,但李在明成为首位明确缺席的韩国总统,让人觉得有点突然。韩国国内舆论对此分成两派,一部分人觉得这忽略了历史纽带,另一部分则认为这是现实外交的必然调整。

李在明1964年12月22日出生在京畿道安东市一个普通家庭,早年经历过工厂打工,靠自学考上中央大学法学系。毕业后他当律师,主要帮工人打官司,积累了不少基层经验。2005年进入政界,2010年当选城南市市长,推动当地福利和经济发展。2014年连任,2018年转任京畿道知事,继续专注民生政策。2022年他角逐总统职位,虽然落败,但2025年大选中以近50%的得票率胜出,6月4日正式就职,成为韩国第21届总统。他的从政路子接地气,强调公平和民生,但外交上偏向务实,优先稳固韩美日关系。

这个决定为什么说在意料之外?因为韩国历史和抗日战争脱不开干系。日本从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到1945年投降,统治了35年。那段时间,朝鲜民众通过各种方式抵抗,包括1919年的三一运动,大批人上街示威,日本军警镇压造成大量伤亡。后来抵抗形式升级,在中国东北和华北,朝鲜人加入抗日队伍,与当地力量合作。

1940年,韩国临时政府在重庆成立光复军,受中国国民政府管辖,主要任务是情报收集和敌后活动。这支部队成员后来回国,成为韩国建国的重要力量。1948年韩国成立,没有日本战败,就没有独立基础。所以,从历史角度看,韩国对这个纪念活动本该重视,李在明缺席显得出人意料。

但转念一想,这又在情理之中。韩国当前外交重心是美日韩同盟,尤其是面对区域紧张局势。李在明就职后,明确表示要加强与美日的合作。媒体分析指出,出席阅兵可能被美方视为不协调,毕竟2015年朴槿惠去北京后,美韩关系一度微妙。现在,韩美同盟是韩国安全的支柱,李在明不想冒风险。加上韩国经济依赖美日市场,淡化历史恩怨有助于推动合作。无论李在明还是前任尹锡悦,这种倾向都差不多,政坛共识是优先融入西方阵营。

事件细节逐步浮出水面。早在2025年7月初,中方就试探韩方意向,总统办公室内部讨论了数周。7月18日,韩联社报道,李在明缺席可能性大,因为考虑韩美同盟因素。8月20日,确认由禹元植出席,使节团包括外交官员和议员,他们将携带贺词前往北京。韩国总统办公室发言人表示,这是内部决定,不影响中韩关系。国际反应也来了,美国国务院8月21日表态理解,日本媒体认为这有助于韩日首脑会谈。

回顾韩国对类似活动的态度,变化明显。2015年朴槿惠出席时,韩国正寻求平衡中韩关系,但现在地缘格局变了。美中竞争加剧,韩国作为美盟友,动作谨慎。李在明上台后,外交团队反复评估,结论是缺席更稳妥。韩国媒体如《朝鲜日报》指出,这反映出韩国外交的现实主义,不再一味追求历史象征。

李在明的缺席还连着他的出访计划。他将于8月23日至24日访问日本,与首相石破茂会晤,讨论经济和安全合作。这是他就职后首次双边首脑会谈,选择日本作为起点,显示出优先修复韩日关系的意图。接着25日去美国,与总统特朗普会谈,焦点是韩美同盟升级。这样的行程安排,避开北京阅兵,凸显韩国外交的侧重点。舆论认为,这趟出访能巩固韩国在印太地区的地位,但也可能让中韩关系冷却。

从更广角度看,这个事件暴露东亚历史的复杂性。抗日战争是中韩共同记忆,日本殖民留下的伤痕至今影响关系。但现实中,韩国要权衡经济、安全和同盟。李在明选择缺席,不是忽略历史,而是基于当前利益。韩国建国后,通过美援重建,加入联合国,发展成经济强国,这些都离不开美日支持。淡化对日恩怨,是融入同盟的代价。

李在明的决定引发韩国国内辩论。反对党批评政府忘本,执政党则辩称这是理性选择。国际上,分析家认为这加剧美中在亚洲的拉锯。韩国作为小国,夹在大国间,总得找平衡点。李在明这条路,走得稳不稳,还得看后续效果。

历史和现实的拉扯,让这个缺席变得意味深长。韩国从殖民地独立,到如今的经济体量,离不开抗日胜利,但外交不是历史课本,得看眼前利益。李在明这么选,意外中带着必然,情理中透着无奈。东亚格局就这样,一步步推移。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