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最近的操作,简直可以说是“妙不可言”——四亿票房到手后,他又反手将《戏台》卖给视频网站。
是不是觉得太过“商人式”了?
可这波操作你可能根本没看懂。
对于那些只懂得“捞金”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抢占先机”的商业运作;但对于陈佩斯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眼光与思考。
你看,咱们都知道,电影市场大部分时间都在追逐那些顶流演员、热门IP。
而陈佩斯呢,他并没有把《戏台》定位成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商业片。
没有用鲜艳的色彩包装,没有凭借流量明星硬捞人气——陈佩斯的算盘打得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普通观众的想象。
影片上映前,预售票房可不怎么样,初期人气也未必那么爆棚。
陈佩斯岂能简单地将这部以京剧为题材的影片,寄托于年轻人对于娱乐的疯狂追逐?
显然,他的目光放得更远。
7月25号《戏台》正式上映,票房刚突破四千万,业界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个“意外”。
但,紧接着的变化让他们打破了认知:电影院里,观众席上几乎全是带着老花镜、穿着厚重外套的叔叔阿姨们。
电影票的主力军,居然是这些平时不怎么出现在影院、也不常刷短视频的“年纪稍长”人群。
如果你以为这是某种偶然,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影院里满是“中老年观众”,是陈佩斯早就预料到的市场。
大部分“35岁以上”的观众,不是年轻人们认为的“夕阳红”,恰恰相反,他们比谁都懂得欣赏一部好电影,也比谁都愿意花时间来“品味”传统文化。
七成票房,真的是由这些观众撑起来的,而真正让陈佩斯高兴的是,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
对了,不要再认为这些人只会怀旧,那可不一定。
根据数据显示,很多人从影厅里走出来,回到家里直接点开视频网站,把那种“戏剧化的传统文化”给翻来覆去看——这种反复观看,不是表面上的追捧,而是一种对艺术的真正认同。
更妙的是,连那些白天冷门的场次都能坐满,谁能想到,这些“中年观众”在电影院里居然比年轻人还要热衷去“追剧”?
我敢打赌,这也正是很多人低估的市场潜力。
说到视频网站,咱们该不该觉得平台亏了呢?
其实人家算盘算得比谁都清。
你看,陈佩斯卖掉《戏台》的那一刻,平台掌握的可不仅仅是这四亿票房。
影片的传播力和文化价值,在它上架视频网站后,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延伸。
这并不是一个“过时”的操作,相反,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本流通和文化价值的“双赢”。
那么,平台的策略不就是简单的“赚了”?
绝对不是!
这类具有深度、具有传统文化积淀的电影,正好符合了一部分中老年观众的需求。
而视频网站正是看准了这部分“深度观众”的需求,把资源投入到这种文化作品上,便可以顺便完成自我的“文化升级”。
陈佩斯,干得漂亮。
四亿票房、视频平台的后续分成,以及这部电影对于未来几年的持续曝光,谁能想象,它的文化影响力才刚刚起步。
可是,这部影片的走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别忘了,早期它的排片并不高。
电影院里连周一、周二的冷门时段,都得让人临时腾出一些位置给《戏台》。
陈佩斯自己心里清楚,传统文化的推广并非一时的热潮,而是需要观众逐渐自发地去接受、去吸纳,甚至是“怀念”它。
你看看,那些曾经在票房上连番“失手”的传统文化电影,今天又是如何再度回到了观众的视野?
但要说“逆袭”,更有意思的还有《戏台》背后暴露出来的另一个现象——这些“年纪稍长”的观众,不再像从前那样沉迷于单纯的娱乐,而是开始对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更让人感慨的是,影院的工作人员开始默默接受一种现实:在某些时段,电影不仅是娱乐,它更代表了情感、回忆,甚至是一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
这些看似“不被看见”的观众,居然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电影票房的新阵地。
所以,别再觉得电影只是要拼“年轻流量”了,市场上的需求,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复杂与广阔。
陈佩斯从不低估这些“看似过时”的文化观众群体,而这些观众,或许才是真正值得被尊重的“电影市场主力军”。
有时候,电影的商业价值,恰恰是在这种“年轻人不敢碰的角落”悄悄发芽。
你看,娱乐产业虽然充斥着炙手可热的明星和快速的“流量周期”,但真正能够撑起一个电影产业未来的是这种极具长远价值的深层次市场。
是的,文化的力量,才是真正有底气的长青树。
所以,你现在明白了吧?
陈佩斯这波操作,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也深刻。
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浪潮”的逆袭,更是一场对于电影产业市场结构的彻底反思。
真正有商业价值的电影,往往能够站在“文化”和“情感”的角度,让观众感同身受,而这,正是《戏台》背后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