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严格遵循要求的完整文章内容:
沪指前两天刚创下2021年以来新高,市场上喊"牛市来了"的声音震天响。 可你知道吗? 就在7月份,有个数据悄悄创了历史纪录融资余额! 对,就是那些借钱炒股的资金,居然突破了2万亿大关,这可是2015年"杠杆牛"之后从未有过的高位。 兄弟你猜,这是不是说明普通散户又像2015年那样挤破券商大门入场了? 别急,看完数据你下巴都要惊掉!
先别盯着隔壁大妈有没有去开户,看看那些真正在行动的"大户玩家"。 私募基金最近简直杀疯了。 从去年9月份那波行情开始算起,机构开户数量就蹭蹭往上蹿,尤其是私募。 这些动辄管理几亿几十亿的机构,它们的备案规模和手里管理的钱(叫存续规模)都在噌噌涨。 说白了,有钱人正通过专业机构跑步入场,低调布局。 你平时看到的那些财经新闻里提到的"某知名私募新产品秒光",真不是吹牛。
杠杆资金这把"火"烧得更旺。 就单单算7月份这一个月,平均每天就有55亿的资金通过融资融券冲进股市!这笔账加起来,直接推着整个市场的融资余额站上了2.1万亿(注:截至2025年8月初最新数据),一举超过2015年6月那个疯狂的顶点。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场内那些激进的、敢借钱押注的资金,此刻的热情比历史上任何一轮所谓的"牛市初期"都要高涨。 钱堆出来的热度,不是散户的热情,是真金白银的杠杆在冲锋。
游资席位的活跃程度更是露了底。 看看交易所每天公布的龙虎榜吧,那些标志性的"游资大本营"券商营业部席位,最近的买卖频繁度和上榜金额,猛得一塌糊涂。 我们拉了个数据做对比,发现最近一个月这帮"涨停板敢死队"在龙虎榜上的净买入总金额,已经飙到一个仅次于2015年顶峰期的水平。 他们对热点题材股精准狙击、快进快出,掀起的浪头可不小。 你说这是不是传说中的"聪明钱"在干活儿?
那你说普通老百姓的钱去哪了? 都去买基金了吧? 牛市里基金不是卖疯了吗? 嘿,这回可真是邪门了! 要是真有很多人跑步进场买基金,主动型股票基金新发规模肯定暴增对吧? 现实是啪啪打脸。 回看去年9月那波行情起步到现在,这类基金新发规模持续趴窝在历史低位。 你打开基金销售平台首页瞅瞅,那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你"热血沸腾"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有几个是真的卖爆了? 冷冷清清!
存量基金也别指望能带来太多援军。 玩过基金的都知道,人性有时候挺难捉摸的。 不少基民熬过熊市刚解套,甚至刚回本一点,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加仓,而是"快跑! 赎回! 落袋为安! "牛市前半段,这种"基金赚钱、基民赎回"的剧本上演太多次了。 现在净值慢慢涨起来了,老基金面临的赎回压力也在变大。 增量? 难呐!
,连指数基金(ETF)这条通道也在"漏水"。 大家还记得去年9月那波行情怎么起来的吗? 资金可是疯狂从货币基金(像场内货币ETF)搬家到股票ETF里,明明白白显示散户在往里冲。 这次呢? 货币ETF稳坐如山,没人抢着赎,股票ETF反而持续被净卖出! 场外指数基金申购也冷冷清清。 这说明了什么? 大量普通资金此刻在观望,对股市的兴趣远低于理财产品。
那散户自己动手呢?数据比我们想象中还清晰。 一个通过金融数据终端(如iFind)算出来的"散户参与度"指标,清清楚楚显示当前的散户活跃度,不仅赶不上去年9月份那波小高潮,离2015年全民炒股和2020年基金牛市的盛况更是差得远呢。 街上排队开户的景象?手机开户APP被挤崩? 真没看到!
再深挖点微观数据。 用小单净买入金额来代表散户当天的净流入情况,结果一样让人泄气。 无论是和去年9月那波相比,还是跟今年2月那场由AI大模型DeepSeek引爆的结构性行情比起来,当前散户直接买入的力量弱了不少。 看着热闹的市场,原来是小部分活跃分子在蹦跶。
还有一个硬邦邦的"实锤"证据来自于银证转账。 虽然全国总数据没实时公开,我们能追踪一些地方统计局公布的样本数据。 通过这些高频数据估算整体情况发现,近期从银行账户转入证券账户的钱(银证转账余额)竟然开始出现回落的苗头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增"弹药"没跟上来! 真金白银还没大规模入场支援呢!
这么多钱没进股市,那跑哪去了? 难道藏床底下了? 银行理财笑了! 道理很简单:2021年之后大家不敢乱花钱、不敢瞎投资,攒下了惊人的"超额储蓄",一大坨一大坨的钱都躺在银行的活期和定期账户上睡觉。 另一边呢? 存款利率低得让人心碎!一年期定存普遍跌破1%了,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也就刚过1%出头一点点(比如常见的1.05%)。 把钱放银行? 连通胀都跑不赢! 心塞不?
钱多想保值生息,存款利率又惨不忍睹,那咋办? 数据说话了:看看今年各个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增长曲线,那叫一个稳中有升! 银行理财APP里,那些写着"中低风险"、"纯债"、"固收+"字样的产品,成了香饽饽。一家大型银行的APP内部后台数据显示,仅7月份一个月,其理财产品申购总量环比激增超过120%! 为啥? 图它比存款多点利息呗!
更显著的趋势体现在"固收+"基金上。 这类基金主攻债券求稳,同时用少量仓位(通常不超20%-30%)去股市里"打点野",期望比纯债多赚点。 今年这类产品规模的增长曲线相当亮眼。 很多原来只买纯理财的大爷大妈,甚至部分有点风险承受能力的年轻人,被客户经理"苦口婆心"地教育:试试这个"固收+"吧,波动比股票小得多,预期收益比纯债理财高一点! 钱,正在通过理财经理的口,哗哗地流向这些能间接挂钩一点点股市的产品池子里。
(下面是按要求提供的3条爆款标题,请参考):
融资2万亿创新高! 散户却集体"失踪"? 数据揭露本轮牛市最大谎言! 钱竟都去了这里…
扎心了! A股新高不是靠你进场? 最新数据:大户在抢筹 散户在买理财!真相太刺眼
别被指数骗了! 融资破2万亿创2015后新高,散户却缩了? 银行理财App记录曝光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