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毛远新逗笑毛主席,江青向朱旦华坦露:自岸英牺牲他从没笑过

【前言】

朱旦华是毛泽东之弟毛泽民的妻子,她曾与江青成为过叔嫂关系。

朱旦华作为亲属,曾近距离观察到毛主席与江青之间的相处方式。在她晚年的一次访谈中,朱旦华提及此事时表示,毛主席对待江青的态度颇为宽容。

谈及毛主席的婚姻观念,朱旦华表述道:“主席是一位深具革命理想主义情怀,且富有诗人特质的人民领导者。在情感与婚姻的世界里,他始终向往着一种如同诗词对答般的高尚和谐。自青年时代起,他便渴望拥有一份如同琴瑟和鸣般的伴侣关系,视爱情为志同道合的战友之情。”

在毛泽东与江青的婚姻历程中,起初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对京剧的热爱。江青热衷于摄影,而毛泽东始终给予她这一爱好的支持与鼓励,两人的关系一度十分融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青逐渐产生了变化……

【毛主席:要好好培育孩子】

1937年7月,中国全面进入抗日战争阶段。同年8月13日,上海市区遭到日本军舰的炮火攻击,导致朱旦华工作的上海务本女子中学无奈关闭。那时,朱旦华年仅26岁。

朱旦华,一位心怀大志的青年,面对国家的苦难与家庭的仇恨,毅然坚定了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信念。她向上海的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表达了希望前往延安的愿望。

地下党迅速批准了朱旦华的请求,指示她与电影从业者蓝苹(后更名江青)建立联系,共同前往延安。因缘际会之下,朱旦华与江青相遇,这是两人的初次见面。

当日,江青身着剪裁得体的银白色长袍,展现出一种明快而端庄的气质。她的肤色白皙,双眸明亮,时常浮现浅笑,这是朱旦华初次见到江青时所留下的印象。

两人都对延安怀有浓厚兴趣,无需过多讨论,简短交流后便迅速达成一致,确定了前往延安的具体安排。

但在即将启程之际,江青意外患病,需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行程不得不暂时搁置。面对这一情况,朱旦华需要重新物色旅伴,最终与两名男同学结伴而行。他们历经杭州、金华、南昌、武汉等地,突破层层阻碍,于1937年冬季顺利到达延安。同一年,江青也抵达了延安,但两人最终未能相见。

在延安期间,朱旦华被分配至陕北公学进行深造。在那里,她深刻体会到了革命队伍的蓬勃生机,并且有幸亲眼目睹了她一直敬仰的毛泽东主席,还亲耳聆听了主席的耐心教导。

新学期伊始,毛泽东以稳健的步伐踏入教室,开展了一场持续三小时的授课。他亲自阐述了劳动对世界形成的重要性、人类历史的演进以及中国人民长期抵抗外侮的历程。在场的先进学生深受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坐在台下的朱旦华,对毛泽东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然而,那时的朱旦华并未预料到,自己将来有一天会成为毛泽东主席的弟妹。她从未设想过这样的命运转折。在当时的情境下,朱旦华的生活轨迹似乎与这样的身份毫无交集。但世事难料,未来的日子里,她意外地走入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关系之中,成为了毛主席亲属的一员。这一变化并非她所预见,却真实地发生在她的生命旅程中。

1938年,朱旦华完成了陕北公学的学业。

当时,新疆的掌权者盛世才决定与中国共产党携手进行抗日斗争,他请求中共派遣一批干部前往新疆,以协助那里的抗日工作。因此,党组织响应这一请求,选派了29名陕北公学的毕业生前往新疆支援。朱旦华便是这批干部中的一员,开始了她前往新疆的行程。

抵达新疆后,朱旦华出任迪化女子中学的教育负责人,随后又被委以新疆省妇协常务理事之职,致力于培养青年学子以推动革命事业,同时传播革命理念。

朱旦华前往新疆后不久,江青在延安和毛泽东同志结为夫妻。到了1940年,在新疆地区,朱旦华与毛泽民建立了婚姻关系。

自那次相遇后,仅有一面交情的江青与朱旦华成为了妯娌关系。年纪较朱旦华小三岁的江青,身份转变为朱旦华的嫂子,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因此有了新的调整。

1941年,盛世才转变立场,倒向了蒋介石一方,随后对共产党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抓捕行动。毛泽民、朱旦华及其仅有一岁的儿子毛远新均被囚禁,此外,还有超过一百名在新疆的共产党成员同时被捕入狱。

1943年9月27日,敌人采用暴力手段,用棍棒猛击毛泽民直至其失去意识,随后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终结了他的生命。与此同时,朱旦华与儿子毛远新身处女囚室,对外界一无所知,对于毛泽民的不幸牺牲毫不知情。他们心中仍怀揣着对未来的期盼,渴望有一天能够全家团聚。

1945年2月,朱旦华意外得知毛泽民已不幸逝世的消息,瞬间愣住了,长时间沉默不语。

带着深沉的哀伤与愤慨,朱旦华在狱友们的见证下,吟诵了一首题为《悼念逝去的伴侣》的诗歌。诗句中提及:

我痛失了一位敬爱的导师与挚友,也是我抗争路上的亲密战友。民众沉浸在哀伤与愤怒之中,同伴们的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必须用敌人的血来偿还这笔血债,这笔账终将有个了结。

这首诗展现了朱旦华因挚爱离世而深感悲痛的心情,流露出她对敌人的强烈愤慨,同时传达出朱旦华对革命成功深切期盼的崇高理想。

1946年7月,在党中央的全力努力下,朱旦华、年仅5岁的毛远新以及另外一百多位共产党人士成功获释。他们随后乘坐了八辆由苏联生产的大型货车,一路平安地返回了延安。

八载光阴流转,自延安别离之际,朱旦华仅为陕北公学初出茅庐的学子。此番重返延安,她已历练成一名历经风雨的革命战士,并拥有了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角色:毛泽民先生的未亡人,亦是毛主席之弟媳。

抵达延安不久后的某日,一位八路军年轻士兵走进朱旦华的居所,客气地询问:“朱旦华同志,是您吗?”

朱旦华应允了一声,小战士郑重其事地行了一个军礼,传达道:“我受毛主席的委托前来询问,您晚餐过后是否方便前往他处?毛主席与江青同志希望能邀请您及您的孩子一同前往。”

朱旦华闻言,脸上即刻展露出喜悦与振奋的神色。

之前,朱旦华虽有过数次与毛主席的碰面,但皆是远距离的观望,未曾有直接的交流。此番,她将以毛泽民的妻子的身份,与毛主席及江青会面交谈,这让她一时之间略感局促。

晚餐结束后,夕阳依旧挂在天边,朱旦华拉着儿子毛远新的小手,朝毛主席的居所缓步前行。毛主席的居所由三孔窑洞组成,窑洞前方挺立着一棵茂盛的大树。毛主席已提前在大树旁等候多时,一瞥见朱旦华与毛远新的身影,便急忙迎上前去,随即蹲下身,紧紧地将毛远新拥入怀中,满面笑容地说:“这是润莲的孩子,让我来抱抱,让我抱抱。”

朱旦华轻推着毛远新的背部提醒道:“赶紧向大伯问好。”

交谈之际,毛泽东主席微笑着将毛远新轻轻拎起。

此时,一名小女孩迅速奔至跟前。

毛泽东轻触了毛远新的鼻尖,转而对小女孩说道:“来,叫声婶婶,她是你二叔的妻子,这是你弟弟。还有,告诉李讷,你的名字是什么?”

李讷调皮地望着朱旦华,缓缓开口,清晰地说道:“朱婶婶,您好!”

在毛远新尚未发声之际,李讷已主动询问:“请问,你如何称呼?你的声音略显轻柔,我已是六岁,而你芳龄几何?”

面对李讷更为热烈的态度,一向机灵古怪的毛远新显得有些应对不暇,他轻声回应道:“我年龄是五岁半。”

此刻,江青步出窑洞,毛主席向她引介朱旦华:“这位是润莲的夫人,朱旦华,还有润莲的儿子……”

话语未尽,李讷采用了毛主席的口吻,一脸严肃地接着说道:“毛远新同志。”

朱旦华端详着江青,感觉到她与1937年初次相遇时的模样大相径庭。江青上身换上了一件简陋的棉布上衣,腰部简单地绑着两条绳带,下身搭配的是一条极其普通的黑色长裤,昔日的时尚气息已荡然无存。

江青以审视的眼神望着朱旦华,随后微微一笑,说道:“我对你有印象,我们在上海曾相遇,你当时邀请我一同前往延安,是吗?”

朱旦华未曾料到,江青竟依然记得自己。历经数载牢狱生活的煎熬,朱旦华的外貌已显露出岁月的痕迹,面容苍老不少。然而,即便如此,江青仍一眼便将她辨认了出来。

当日,江青向朱旦华提及,1937年时,她已先行前往延安,这一决定动摇了朱旦华,使她心生立刻前往延安的念头。于是,朱旦华急忙赶到西安,找到了熟人徐明清,在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核后,于八月下旬顺利抵达延安。听完这段经历,朱旦华微笑着说:“你行动迅速,比我更早到达延安。”这番话引得毛主席与江青都开怀大笑。

接着,毛泽东详细询问了朱旦华目前的生活状况,全面了解了她们母子二人的日常点滴。整个过程中,他特意避开了提及朱旦华的弟弟毛泽民,以免触动她可能潜藏的悲伤情绪。

朱旦华与毛主席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无形的共识,她选择不对毛泽民的话题展开,以免让毛主席陷入过多的忧虑之中。

毛泽东与朱旦华,因毛泽民这一共同纽带而紧密相连。他们共同经历了亲人毛泽民逝去的深切哀伤。然而,出于相互体谅,两人不得不避免直接谈及“毛泽民”这一敏感话题。

夜幕悄然降临,月儿缓缓升起,悬挂于树梢之上。借着清幽的月光,朱旦华察觉到毛主席的眼中泛起了泪光,她心中的哀伤再也无法遏制,泪水顿时夺眶而出。为了不让毛主席的情绪受到影响,朱旦华轻声呼唤毛远新至身旁,强忍泪水道:“大伯事务繁忙,我们改日再来探望。与李讷姐姐道别吧。”

毛泽东轻轻地拍了拍毛远新的头顶,反复说道:“继续尝试。”

毛主席对弟弟毛泽民遗留下的家庭展现了深切的关照与帮助。对于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及其母亲,他给予了周到的扶持。毛远新自幼便缺失了来自亲生父亲的日常关爱,这一情况让毛主席心生怜悯,对他格外疼爱。

从新疆抵达延安的同仁们在经过为期三个月的静心休整后,被重新部署至各自的岗位。朱旦华被安排至中央妇女委员会任职,而毛远新则被送往延安保育所进行下一步的安排。

在朱旦华即将踏上新工作征程之际,毛泽东主席特地私下会见了她和儿子。此番,毛主席亲昵地将毛远新搂入怀中,认真地叮嘱朱旦华:“务必用心抚养教育孩子。”

1947年,胡宗南军队大举进攻延安,迫使中共中央与部队作出撤离决策。在撤离准备工作进行时,江青与朱旦华会面,并将一条毯子交予她,说:“这是前线缴获的物品,原本是用来给润之保暖的。但他让我转交给远新,你就帮忙带过去吧。”

在那个时期,毛毯是非常稀少的物品,朱旦华了解到毛主席还在使用一床极为老旧的棉絮被,因此她坚决地推辞:“这真的不合适。”

江青眼中含泪,平静地陈述:“这是润之做出的决定,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为了孩子们。”看到这一幕,朱旦华眼眶也湿润了,她双手微微发抖,接过了那条毛毯。

在革命风云变幻的时期,那条毛毯为年幼且历经流离失所的毛远新提供了慰藉与温暖。此后,朱旦华始终珍藏着它,直至晚年。

撤离延安后,朱旦华与毛远新首先抵达山西,随后经过河北,最终到达西柏坡。1948年,毛远新入学育英小学,该校由中央办公厅设立。

1949年初,1月时分,北平经历了和平解放的历史时刻,随后,朱旦华与方志纯结为夫妇,方志纯时任中央社会部二室主任及中央卫戍司令部参谋长。进入3月,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北平顺利举行,会上,蔡畅被选为全国妇联的主席,而朱旦华则被任命为全国妇联干部科的科长。

【“自岸英牺牲他从没笑过”】

建国初期,朱旦华携毛远新返回方志纯的故乡江西省,并在省妇联谋得一份职务。1951年9月,朱旦华接获通知,需前往北京参与首次全国妇联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毛远新得知后,恳求母亲带他同行,朱旦华欣然应允。

九月末,朱旦华携毛远新抵达北京。康克清初见毛远新,满心欢喜,向朱旦华提议:“你参会时带着孩子恐怕多有不便,不如让孩子暂居我家。”

当日,康克清与毛远新一同前往朱德总司令的住所。数日之后,康克清再次携毛远新探访了毛泽东同志。毛主席在了解到毛远新是随母亲赴京参会后,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详细询问他的生活情况,表达了深切的关心。

10月12日会议结束后,朱旦华前往朱总司令住处接上毛远新,两人一同向毛主席的住所行进。到达后,毛主席见到朱旦华,心情十分愉悦,仔细询问了她在南昌的工作与生活状况。

朱旦华原本计划携毛远新返回南昌,然而毛远新心中十分挂念育英小学的同窗们,因此表达了希望留在北京继续学业,并陪伴在毛主席身旁的意愿。

毛泽东闻言,面上浮现出了笑容:“与母亲在南昌的时光更为宝贵,能历经风雨,增长见识。若长期居于中南海,恐怕会如同温室花朵,缺乏历练。”

毛远新直白地表达:“我并未居住于此,而是住在学校,并非娇生惯养之人。”

毛泽东望向毛远新,询问道:“你知道温室里培育出的花朵意味着什么吗?”

毛远新目光紧锁着毛主席,说道:“我不清楚具体情况,但从你的话里听来,想必不是什么积极的事物。”

毛远新的言辞既诚恳又逗趣,引得毛主席不禁开怀大笑,江青也随之被逗乐,嘴角上扬。

那时,毛泽东主席端坐于藤椅之上,将毛远新紧紧抱在胸前。毛远新的小手覆在毛主席的手掌里,他们二人轻声交谈着。

江青将朱旦华拉到一旁,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沉地说道:“岸英离世后,他从未展露过笑颜。而今天,他难得地开怀大笑。主席对这孩子颇为喜爱,不如就让他留在这里吧,多陪陪主席聊聊天,或许能让主席的心情有所改善。”

朱旦华对毛主席同样充满关怀,她认为,假使毛远新能为毛主席增添快乐与欣慰,那将是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

随后,朱旦华直接回应江青道:“这事就请主席来决定好了。”

毛泽东对毛远新轻拍肩头,道:“你就留下吧。”

自那以后,毛远新便居住在毛主席的居所,与毛主席共同生活,得到了如同亲生子女般的对待。每周一至周五,毛远新与李讷一同前往育英小学就读,在校期间负责自己的饮食起居,直至周六返回中南海家中。假期期间,毛主席会安排人员将毛远新送往南昌,以便他与母亲朱旦华相见。

【朱旦华晚年回忆毛主席】

朱旦华曾与毛主席及江青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并多次与他们进行对话。在2002年和2006年的采访中,朱旦华回忆了一些过去的经历。

1951年10月的一天,朱旦华带着儿子拜访了毛主席家,此时江青刚从苏联归国。事实上,自李讷出生后,江青的身体状况一直欠佳,她不得不数次前往苏联寻求医疗帮助。尽管之后江青又两度前往苏联治疗,但遗憾的是,她的病情并未得到彻底好转。

1959年,在庐山举行的会议上,江青向朱旦华透露:“医生告诫我需要适度运动,避免受寒,不可被风吹袭,湿衣服更是不能穿。因此,每当我跳完一次舞,就得更换衣物。”

朱旦华回想起毛主席与江青的关系时提到,两人起初在兴趣爱好上有着共鸣,特别是对京剧,他们各自持有独到的观点。另外,江青热衷于摄影,对此,毛主席给予了很大的鼓励。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亲自前往拜访知名摄影专家石少华,目的是请他为江青指导摄影技能。这次会面后,江青的摄影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1961年夏季,江青前往庐山,拍摄了一系列庐山云雾风景照。她精选出几幅最为中意的照片进行放大处理,随后将它们陈列于庐山的美庐别墅内。在这些照片中,包含了一幅展现庐山仙人洞的景致。

毛泽东身边的摄影工作者徐肖冰、侯波及吕厚民提及,毛泽东对江青所拍摄照片的艺术层面颇为留意。

一日,毛泽东在完成繁重的任务后,步入客厅,目光迅速被一幅庐山仙人洞的图像所吸引,他拾起照片,细细观察了许久。毛泽东对这张照片所蕴含的意境颇为赞赏,觉得那悠然自得的云朵与共产党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毛泽东为这张照片题写了一首诗:“黄昏时分观苍松,云雾缭绕仍镇定。自然造就一洞穴,绝美景色藏高峰。”

朱旦华在晚年时期依然秉持着革命家的坚定信念,不改其革命初心。1983年,她被委任为江西省政协的副主席一职。到了1997年,朱旦华达到了离休的条件,正式办理了离休手续。

在2002年与2006年的访谈中,朱旦华再度提及,她认为毛主席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十分认真。

2010年,朱旦华去世,终年99岁。

【后记】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与思考者。谈及家庭情感,他对儿子毛岸英怀有持久的怀念。对于朱旦华及其侄子毛远新,毛泽东展现出了全面的关心与扶持,履行了他作为长辈的职责。

在婚姻关系上,毛主席向往的是深层次的、彼此默契相投的情感。他内心充满善意,且拥有超乎常人的丰富情感世界,这或许正是人们怀念他的一个因素。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