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兵”跟不上了,“民兵-3”要用到2050年,中美核力量差距扩大

美国问责局最新的那份报告,很不客气地摊开了丑事。“哨兵”新一代洲际导弹不仅进度严重落后,成本还一路飙升。拖到最后,美国空军只能考虑让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民兵-3老导弹,硬撑到2050年。

这意味着核威慑要靠一批超过五十年历史的老家伙维持。换句话说,冷战中期的产物,要陪美国走到二十一世纪中叶。

民兵-3第一次部署是在1970年。它是美国“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的陆基核心,现在还分布在五个州,大约450枚。本来计划是逐步被“哨兵”替换,现在计划彻底卡住。

问题在哪?首先是项目本身掉链子。2024年,美国国防部公开承认“哨兵”进度严重滞后,且预算比最初高出太多。虽然批准继续推进,但要求重组,这等于是推倒重来。空军不得不重新制定过渡方案,这一折腾又耽误了时间。

更深层的原因出在供应方。冷战期间,美国军工企业竞争激烈,谁快谁省钱谁赢单。冷战结束后,企业整合到只剩几家巨头。巨头的习惯是拖工期、要预算、榨利润,速度和效率反而变成最不重要的事。“哨兵”就是这样,在推迟和加价之间循环。

还有技术断档。冷战结束后,美国几乎三十年没怎么搞新的核武器研发。老科学家一批批退休,年轻人缺乏经验。等到上马“哨兵”,发现很多工艺和生产线都早就没了,要从零恢复,就像把一个停了几十年的厂子重启,机器重新买,工人重新教,工艺重新摸索。每一环都烧时间和钱。

这还只是新项目的麻烦,老项目的维护同样让人头疼。零件停产多年,替换件不好找,常常要重新开工厂生产旧设计的零件。供应链更是千疮百孔,冷战时代完整的军工链条早就断掉,能生产特种零件的厂屈指可数。试射也是个烧钱的活,为了确保民兵-3还能打,美国必须定期进行试射,每一发都是预算窟窿。

现实问题是,美国真能让民兵-3硬撑到2050年吗?技术、供应链、维护成本,全是坑。

讽刺的是,美国的困境其实和它的强大有直接关系。军工企业没有竞争对手,知道政府最终都会埋单,所以慢工出滞活反而成了赚钱手段。这种环境下,效率和技术突破反而退到后面。

回头看看中国,反差非常明显。过去二十年,中国不断推出新一代核武器,研发到生产几乎无缝衔接。东风-5C、东风-61、巨浪-3相继亮相,没有出现美国这种几十年的研发停滞。

美国媒体也在追问:是不是美国真的在失去尖端武器研发能力?至少从现状来看,这个怀疑很难反驳。冷战后的长时间停顿,让年轻科学家缺少大型项目锻炼机会。军工巨头把资源放在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技术突破上,这本身就削弱了体系的活力。

表面上,美国的核力量数量上还在,但研发能力正被一点点耗掉。这种趋势,比民兵-3延寿更致命。因为等新一代项目彻底失去推进能力的时候,问题就不只是延寿,而是关键技术和人才储备断代。

成本失控的“哨兵”项目就是明证。当一个国家的核武器更新要靠抽预算、改方案、重组项目来硬撑,就不是单纯的研发节奏慢,而是体系本身出了结构性问题。

中国在加快,美国在停滞,这个对比越来越明显。供应链残缺、技术空窗、企业垄断,这些不是一年两年能补的。而美国的核威慑,眼下就是靠这种有缺口的体系维持。

#热点观察家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