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白,这位美籍中共党员,其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于1921年降临人世。随着二战的硝烟渐渐散去,他踏上中国的土地,并在新华社的英语广播领域深耕细作,度过了数年的时光。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的最高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与陈毅、聂荣臻、李先念等众多中共要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历了三十五年的风雨征程之后,李敦白于1980年重返他的故乡——美国。
作为一位外籍专家,他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在“文革”狂潮中,他曾一度成为广播局造反派的核心力量,声名显赫。然而,这份狂热却换来了长达十年的牢狱生活。
李敦白心生疑窦:现今为何众多人开始对周总理产生疑问?有人觉得他过于谦逊,即便遭遇地位下降,也应当敢于斗争。但李敦白的看法却与此相异。
在美国的旅途中,周恩来先生的声名早已如雷贯耳。在《西行漫记》与《中国的双星》这两部著作中,他的形象被生动地勾勒,书页上仍留有他的肖像。每当提起周恩来,昆明的地下党员与上海的同志们总会怀着一种如同述说传奇的敬仰之情,对他的崇敬之情表露无遗。
初遇周总理于宣化店,彼时他尊称为周副主席。对他外貌的印象尤为深刻,那英姿焕发的气质,英气逼人,眼神锐利,第一眼便让人感受到他那非凡的气质,显而易见,他绝非等闲之辈。他的身材并不修长,属于中等之姿,浓眉大眼,络腮胡须浓密,难以彻底刮净,脸上常挂着淡淡的青灰色胡茬。
周副主席、国民党代表王天鸣将军,以及美方代表白鲁德将军,率领众多工作人员与新闻记者,莅临宣化店进行视察与调研。当夜,一场热烈的欢迎宴在此隆重举行,正是在这次宴会上,我与他首次见面。我与我的翻译骆叔平并排坐在后排——实则,我的中文水平足以应对,无需借助翻译之力。
三方纷纷发表见解,李先念揭露了国民党部队对宣化店的围攻举动。王天鸣紧随其后,表达道,新四军是我们的同袍之师,我们绝无意图挑起争端,更不会对你们发动围攻,我们绝无此意,其言辞中透露出真挚的情感。周恩来随即接过话题,对王将军的态度表示由衷的欢迎,并强调,王将军的承诺能否得以实现,请各位在座者共同见证。他机智而敏锐,迅速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
会议落幕之际,我踏上了归途。途中,在十字路口巧遇李先念手持灯笼,正护送周恩来返回住处。他随即向我们双方做了介绍。
周恩来与我紧握双手,话语中毫无虚饰,他直言不讳地说:“在我发表讲话期间,我一直在关注你的举动。在我方发言结束后,你却热情鼓掌,而国民党及美国代表的发言之后,你却保持沉默,这样的行为恐怕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你回到上海后,或许会遇到一些不便。”
因此,我有幸在初次与周总理见面时便得到了他的严格批评。但对此,我并未感到任何不适。周总理毫无傲慢自大或说教的态度,他的言行完全基于对我关怀与保护的出发点,让人心悦诚服。周恩来总理的沟通艺术确实堪称一流。
心中不禁纳闷,起初我坐在会场的角落,四周昏暗不明,他却似乎洞悉了我的存在,甚至对我的举动了如指掌。更令人不解的是,他身处如此重要场合,理应紧张万分,却仍能旁若无人地关注其他细节。提及想去延安的心愿时,他只是简单回应,待我返回南京再行商议。
在宣化店,我有幸与章文晋先生相识,他曾经担任周恩来总理的翻译。章文晋先生的英语水平堪称卓越,发音标准,表达流畅。尽管如此,周恩来总理不止一次地指出了他在翻译上存在的不足,并亲自指导他如何实现更精确的翻译。在此,我愿特别提及章文晋先生,他后来成为了我深交的朋友。在我返回美国并投身于咨询行业之后,他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章文晋先生备受尊敬,他所推荐的事物,总是让人安心信赖。
在中美关系正式拉开序幕之际,美国的首任驻华大使莱纳德·伍德柯克(Leonard Woodcock)曾不吝赞誉之词,将章文晋誉为道德楷模。他亦透露,在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节点,若非章文晋临危受命,接替因病缺席的黄华,谈判过程或许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相较之下,黄华的立场显得较为僵化。
章文晋在任职驻美大使期间,以其极其灵活的工作风格著称,广泛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甚至不吝邀请那些持反华立场的国会议员共赴晚宴,借此深入洞察他们的观点。此外,他还荣膺南卡州立大学名誉董事之职。在这方面,李肇星大使同样表现出色。
在周总理的周密筹划下,我历经曲折,终于抵达了延安。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驻南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纷纷撤回延安。为了欢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们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宴会,取名为“吃汽车”。这场宴会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其中的美食是用南京销售汽车所得的款项购置而来。
在延安的岁月里,我有幸与周恩来副主席进行了一次极为关键的会晤。那是1947年初的一个日子,廖承志同志前来通知,周副主席有紧急公事相召,他提议我骑上他那匹名驹小红马。这匹小红马虽然骏逸非凡,却对我颇为顽皮,奔跑起来宛如脱缰之马,难以控制。无奈之下,我不得不驱使它奔向一处险峻的山坡,方才得以停歇。下马之后,我再也不敢冒险骑行,只能牵着它缓缓前行。
当斯特朗步入杨家岭周副主席的窑洞,两人已开始了深入的交谈。我的任务是担任翻译,鉴于对话已经展开,周副主席便示意我坐在一旁,成为他的“随身词典”。每当他的表达略显吃力时,我便及时提供合适的词汇。虽然周副主席的英语并不十分流畅,但他的思维却极为敏捷,用词精准,即使词汇量有限,他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仅在少数情况下,他会寻求我的帮助,或是请求对某些词语进行确认。
彼时,我对周已有所了解,故而并未察觉有何异常。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采访斯特朗之际,他竟同时应对着其他两项任务。
他的窑洞宽敞得仿佛一间居室,左侧的小超大姐正全神贯注地挥毫泼墨,撰写着致国际妇联的信件。养女孙维世则在室内来回徘徊,沉思着即将登台的演出。不时地,邓会询问信中的措辞,而孙维世也会向他请教某个场景的演绎方式。周先生处理这些事务井然有序,严谨细致,似乎他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多项事务。我心中感慨万千,真是一位卓越的组织天才。
此次周先生造访斯特朗女士,其动机远不止于接受一次采访。实则,中共中央委托其肩负重任:恳请斯特朗女士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译成英文,并将其转递至欧洲各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手中,以便他们能够研读并从中汲取经验。
周总理在谈话中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党不可多得的革命智慧之所在。他强调,各国共产党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由本国人民自主地确立本国的战略与策略,绝不应盲目追随外来意见。正因我国革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依赖外部声音,才最终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所谓“外国人”,主要是指苏联人。周一,负责将文件递交给斯特朗的使者名单公布,其中包括波兰的贝鲁特、捷克的哥特瓦尔德、东德的乌布里希以及南斯拉夫的铁托等人。名单上还特别提到了法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的领导人多列士与陶里亚蒂,并明确指出无需将他们带入莫斯科。
斯特朗对中国语言尚不熟悉,于是她请求我的协助,并特别强调工作的机密性。这一安排定于1947年初实施,恰逢斯特朗即将结束其职务之时,而我那时已悄然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斯特朗暂居于美军招待所,那里设施完备,设有自备的发电机和照明系统,生活条件颇为便利。于是,我每日往返于清凉山与斯特朗的住处,秘密开展我的任务。
本文件与《毛选》附录中其余文献相较,独树一帜,其显著特点在于直言不讳地指摘了众多人物的过失,周恩来亦在其中,其批判之词尤为犀利。至于毛主席与刘少奇,文章则不吝赞美之词,分别将他们视为红区与白区道路的杰出代表。对于其他人物,文章的评价则并未完全肯定。斯特朗在离境之际,携带着此份文件一同远去。
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新华社记者胡懋德,其行事颇有疏漏之嫌。他曾撰写一篇文章,宣称美军在上海地区一年内共实施了三千八百起残忍的恶行。这一说法源自于一篇先前报道,其中提到了驻上海美军在一个月内所犯的暴行次数。胡懋德将这一数字乘以十二,并将“暴行”一词升级为更具冲击力的“兽行”。
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洋溢着浓厚的自由主义氛围,对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友好。然而,该报并未因这一友好关系而畏惧挑战,它公开要求新华通讯社公布三千八百起恶劣行为的详细信息,并承诺将全文进行刊登。
一日,我正身处廖承志的居所——窑洞内,毛主席亲自拨来电通话,那特有的湖南腔调透过听筒响起:“请问是中央社吗?或是《中央日报》?你们为何散播谣言?新华社历来秉持真实报道,反倒是中央社涉嫌造谣。”次日,周恩来莅临清凉山,召集全体同志进行了一场长达一整日的讲话,可惜并未邀请我参与。新华社党员众多,占比高达九成,非党员则寥寥可数。
会议落幕之际,我有幸受命转达周恩来同志的讲话精神。周恩来同志对此事秉持着极为严谨的态度,他反复强调,新华社务必坚守真理,坚决杜绝造谣生事,绝不容许主观臆测,更不能为了迎合受众而捏造不实新闻。
周曾对他们说道,在那段身处南京与上海的岁月里,投身于民主党派的事业实非易事。他需不厌其烦地阐释时局与未来展望,尽管屡经波折,但往往效果短暂,很快便被人淡忘,只得再次踏上征程。而他之所以能成功地说服他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报道的准确性与公信力。因此,编造事实或随意扭曲新闻,不仅不能发挥正面作用,反而可能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新华社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如实报道的优良传统。
周恩来曾言,他亲历一桩往事,其时大约是1960年或1961年,大跃进运动已然落幕。一名记者撰写了一篇专题报道,文风散乱,主旨模糊,他便在文前添加了一段导语,大意阐述:在新中国,与往昔遭遇灾荒的年代相较,虽生活艰辛,然不至于出现饿殍遍野的惨状。负责审稿的副局长却将此导语一笔划去。当周恩来询问缘由时,那位副局长如此解释:“你所言非实,以下段落详述了严峻的饥荒情形。”周恩来当时确实未曾料想到会出现大规模人口因饥饿而丧生的惨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总理屡次邀请我加入各类外事活动。1960年,斯诺先生莅临北京之际,周总理特地举办了一场朴素的晚宴以示热烈欢迎,与会人数仅限于两桌。乔冠华先生与我同坐一席,他站立起身,高举酒杯,发表了一段风趣的祝酒词:唐明照先生虽然身为华夏子孙,实则深藏美国特务的身份;而李敦白先生虽然拥有美国国籍,实则肩负着中国的特务使命。当然,这仅仅是他的戏谑之言。
在我有幸陪同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访华期间,我有幸出席了所有相关活动。当老挝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莅临我国,周恩来总理特别邀请我一同参加了那场三人会谈。此举的用意在于明确指出,我们不应陷入民族主义的误区,而应立足于阶级立场来划清敌友界限。正如我虽身为美国人,却与同志们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一样。
1965年岁末,恰逢斯特朗女士八秩寿辰。鉴于毛主席当时身处上海,我们乘坐专机自北京出发,前往上海,共同庆祝这一盛事。午时,毛主席亲自设宴款待,夜幕降临之际,周总理又盛情邀请我们共进晚宴。同时,他还热情周旋,接待了远道而来的日本青年代表团。
彼此间尚存生疏。周总理微笑着开口:“那么,让我来引领大家。”言罢,他握起指挥棒,声音洪亮地吟唱起来,演员们亦随之跟和。原来,他们早已将歌词铭记于心。我事先未曾料到周总理拥有歌唱的天赋,更未曾想他的歌声竟如此悦耳,令人陶醉。
在“文化大革命”的初始阶段,周恩来总理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热情与支持,我对此有着切身体验和深刻的感悟。
于我国某单位大楼之内,张贴大字报的区域被严格管控,明确标示“闲人免入”,即便是外籍专家亦不得擅自入内。身为中共党员,我提出了查阅大字报的请求。在党委的批准下,我的这一请求得到了满足。但与此同时,党委也下达了严格的指令,禁止任何人针对我张贴大字报,并对我的任何批评言论进行了禁令。
我亲手撰写了一篇针对李敦白错误言论的公开信。不久后,负责对外广播的副局长金照与我展开了一次谈话,他对我追随造反派的行为提出了严肃的警告,指出此举充满风险,对我的未来前景表示担忧,并敦促我严格遵守纪律,服从上级领导。尽管如此,我并未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
总理似乎不经意间听闻了这一消息,随即委派国家外专局的负责人傅立群与我进行了一次交谈。傅立群透露,总理特地委托他传达信息,对我投身于造反运动并积极参与“文化大革命”表示坚决的支持。他亦热切地期望我能够鼓舞更多的左翼外籍专家共同投身于这场革命的风潮之中。
周总理的教诲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我那未经深思熟虑的反抗举动实属微不足道,周总理本可将其忽略不计,却出乎意料地给予了支持,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在“文革”初期所持的坚定立场。该事件发生在1966年11月或12月,正值广播事业局造反派夺取权力前夕。
12月18日午后,一场隆重的庆典在工人体育场隆重举行,以纪念越南南方解放阵线成立六周年。越南大使亲临现场,南方高级代表团亦莅临助威,我有幸站于主席台之侧。随着周总理、江青、康生、陈伯达等领导人走上舞台,他们逐一与在场的每一位同志热情握手。
在与周总理握手之际,我趁机向他提起,恳切地请求他关注电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面临的困境。我向他叙述了保守派如何借助负责守护广播事业局的北京卫戍部队,对学生进行残酷镇压。听闻我的陈述,他神情焦急,立刻将原本等候的越南大使、越南代表团等人士置于一边,亲自将我拉至一旁,详尽地询问了相关情况。
我向他透露,我们电台成功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会议,但遗憾的是,警卫连在入口处设置了关卡,阻拦了广播学院的学生进入,导致双方发生了争执。他立即大声呼唤:“萧华,萧华”——指的是我国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质问道:“你们为何对电台的文化大革命活动进行压制?”萧华连连否认,连声说“没有,没有”,随后周某强烈要求他立刻展开调查。自此,此类事件便再无发生。
“那您似乎也不能批评。”他却谦虚地回答:“我?我不过是平凡之辈,自然也有批评的余地。”接着,他继续说道——“约翰逊总统难道会允许在白宫墙上贴上巨幅标语吗?”我回应道,“不可能。”这次对话可能成为我与周恩来总理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
不久之后,周总理对“文革”的态度逐渐转向悲观与失望。
1967年8月底,杜波依斯博士的贤内助雪莉·格雷厄姆莅临北京,心中满怀对拜访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渴望。即便杜波依斯博士不幸仙逝,雪莉女士原籍加纳,但在加纳政权更迭后,她迁移至开罗定居。我借助外交部新闻司一位好友的关系,将她的这一愿望转告给了有关部门。终于在8月30日或31日的深夜,周总理亲自接见了她。
当时,我已退至路边,默默等待着那所谓的“特殊使命”。年终之际,我被拘捕的那一刻,逮捕令上显眼地印着十三位中央领导的名字,其中便包括了周总理。然而,我从未对他产生过任何责怪的情绪。后来,一位红卫兵领袖曾给我写信,提及周总理曾尝试联络几位领袖,希望协助我摆脱困境,避免被捕,尽管最终并未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
值此1973年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及国务院外国专家局联合举办了一场庆祝盛会,活动以茶话会的形式展开。周恩来总理莅临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外国专家及其家属所遭遇的不公、无礼以及非同志式的待遇,代表我国政府向他们深表歉意。
当时,我独陷囹圄。周总理在提及我时,特别强调李敦白的情况与我有所不同,指出他涉嫌参与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并被牵连进王力、关锋、戚本禹等反革命集团的纷争之中。或许旁人会误以为这是周总理对我的一种否定与排斥,但在我眼中,这却是一种无形的庇护。须知,当时针对我的指控是“美国特务”,这一罪名远比“参与坏分子破坏活动”来得严重。
交往中,有些事难忘。
1957年之际,孙维世倾力打造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青年剧院隆重上演。踏入剧场,后排的四五个座位空荡无际,我们不禁揣测,或许是有哪位尊贵的领导莅临现场。伴随着灯光的渐渐黯淡,戏剧的序幕缓缓拉开,周总理及其几位随从悄无声息地步入剧场。
“请坐,请坐。”一旁的随行人员劝说道:“总理,这是中央的规定,无人可以违背。”
一番唇枪舌剑之后,他终于高声宣布:“各位,请继续欣赏吧,我必须离开了,我的职责重大,不容有丝毫松懈!”他情绪激昂地补充道:“我作为总理,肩负的责任并非旨在阻止民众享受戏曲的乐趣!”说完,他转身欲走。众人纷纷伸手挽留,最终他选择与一位工人并肩坐下,一同观赏了这场戏曲。
文革前期,我家哥哥和弟弟年方五六,我与玉琳陪他们去空军礼堂看京剧。具体剧目已无法详述,但周总理恰好坐在我们前方。起初,弟弟有些顽皮,抱怨总理挡住了她的视线。周总理便亲切地转身,将她抱至膝上。随后,哥哥觉得妹妹能坐在总理的腿上,自己却被忽视,总理便再次转身,将哥哥也抱至另一侧膝上。自此,兄妹俩便紧挨着总理的膝头,一同观赏完整场演出。
周总理的品格,谦逊亲切,毫无傲慢之态,同时亦颇具幽默与风趣。
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向我讲述了一件往事:在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之际,周总理曾设宴款待他。席间,一道烤乳猪菜肴吸引了白修德的注意。他自称是犹太人,不便食用猪肉。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笑着解释道:“这并非猪肉,而是鸭子。”然而,白修德仍坚信那是一道猪肉菜肴。周恩来总理微笑回应:“看来您对此有些坚持。”“身为中国的总理,我若是宣称那是一只鸭子,那么它便就是鸭子。”自重庆时期起,我们便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能够轻松地开这样的玩笑,无需过分拘泥于外交的礼节。
周总理酒量非凡,宴席之上更是谈笑风生。他常与孙维世不谋而合地劝我举杯畅饮。犹记1946年12月,在延安为朱老总庆祝六十寿辰之时,他们坚持让我品尝老白干。尽管饮酒对我影响不大,但观看戏曲之后,我还需为斯特朗女士担任翻译,这让我对饮酒的兴趣锐减。
看那,李敦白似乎对世界和平并不持积极态度。”我唯有无奈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在1960年,斯特朗迈入七十五岁的高龄,我们受邀至她的居所——位于台基厂的“和大”(即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后因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并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贺她的寿辰。周总理、陈毅元帅等尊贵人士亦莅临现场,然而,与会人数却显得颇为稀少。在欢声笑语中,话题触及了“大跃进”时期的一句口号——“人人都是诗人”,周总理随即表态,认为此言并不妥当,并表示按照他的理解,自己并非诗人。
我创作了一首诗作,呈递给陈老总以求指正,他却仅以数字简评,将诗篇退还:难以评说,你所呈之文实非诗篇。在敬酒之际,二人相谈甚欢,相互戏谑。一方宣称,作为总理,你肩负领导之责,自当率先举杯敬酒;而另一方则反驳,称你为元帅,而我并非元帅之身,故此举杯之礼应由你先行。尽管言语间有所争执,二人之间的情谊却显得愈发亲近和谐。
但他也很严肃。
在延安阶段,我们曾在王家坪的八路军司令部召开了一次会议。一名新华社记者趋前对周恩来副主席表达了一番赞美之辞。周副主席随即正色追问:你这样称赞我,难道是想从我这里得到某些好处?他坚决捍卫自己的原则,拒绝被任何势力拉拢。
在那日,周先生与我同在,还有一两位翻译一同参与,我们共同商议如何妥善照料斯特朗女士。我未经思索便脱口而说:“这位老妇人显得有些慌乱失措。”他立刻予以纠正,并强调说,我们对待这位老友应保持尊重,不宜使用这样的措辞,态度之严谨可见一斑。
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人的私人情谊,颇为深厚。他们间谈笑风生,其乐亦融融。
我与周总理、陈老总的关系尤为密切,与朱老总的交往则相对疏远。朱老总身上散发出的亲和力令人难以抗拒,他待人接物总是保持着一副平和的姿态。
值延安六十华诞庆典之时,我向他提起,您总是保持着如此旺盛的精神状态。他微笑回应:“自连续取得胜利,自是心情舒畅;反观蒋介石,连遭挫败,想来应是颇为忧心。”毛泽东的态度显得分外谨慎,毕竟他的身份地位非凡。或许,这便是后续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听闻周总理驾鹤西归,我心中涌动着无尽的哀伤,泪水如珍珠般不断滚落,连绵数日未曾间断。在那段囚禁的日子里,警卫们在周总理追悼的那一天,才佩戴上了黑色的丧带,而看守人员则从周总理离世的那一刻起,直至追悼会结束,一直保持着深沉的哀悼之情。
我从裤腿上扯下一圈布条,将其缠绕在手臂上,当作一条黑纱。恰巧,一名正在巡视的部队干部透过监视孔发现了这一幕,便对我进行了质询。“你现在在忙些什么,戴着那东西?”我愣住,眼眶里涌上了泪水。他察觉后,立刻换了说法:“看吧,很快就会滑落,快把东西整理好。”说完,他转身离去,大概是觉得自己略显尴尬。
在毛主席逝世之际,我深刻体会到此事的分量,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哀悼,也是全球革命者的共同哀伤,其意义甚至超越了周总理的离世。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我竟然没有流下一滴泪,内心亦无那种失去至亲的深切悲痛。对此,我感到困惑,随即开始反思自己的反应。我认为,这或许是因为我在政治和理性的层面深深敬仰毛,但在情感上,我并未达到相同的深度。
如今,关于周总理的质疑声音持续不断。一部分人觉得他过于妥协,即使在逆境中也应勇敢站出来抗争。但我的看法却与之相左。
在“文革”那段动乱的岁月里,若他不幸失势,恐怕无人能够胜任领导政府与生产的大任。我坚信,他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其行为之动机始终着眼于国家大义,而非个人私利。他竭尽全力庇护了众多同仁,对于毛泽东所做出的不妥决策,他也努力缓解其造成的消极影响。
的确,坚持自己的立场显得尤为关键。以我的案件为证,他曾经与红卫兵的领导者们进行过商议,试图探讨是否有途径可以让我免受牢狱之苦,然而直至最后,在无奈之下才在逮捕证上签字。我对他始终抱持着感激,未曾有过丝毫怨恨之情。
周总理文革中处境困难。
在那个“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年代,我正身陷困境,未曾想到“周公”竟暗含其意,误以为这仅仅是古代那位周公的尊称。
在一场审讯中,我有幸接受三位未曾相识的资深干部的询问。他们率先发问,询问我是否浏览了当日的报纸。我如实回答,表示已经阅读。随后,他们继续提问,期望了解我对新闻的看法。我坦诚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坚信那些企图攻击解放军、冲击人民大会堂的恶劣分子,理应受到公正的惩处,这无疑是一项积极的举措。
我遭遇了几件让人困惑且感到不安的事件。当被追问具体是何事时,我内心充满了迟疑。一方面,我害怕一旦揭示了真相,可能会遭遇不幸,另一方面,鉴于自己已经被囚禁了很长时间,我便想,还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呢?于是,我决定说出实情:首先,有些文章在开头就提到“坏分子”,并以纪念周恩来为名,但周恩来究竟是谁呢?文章中既不称他为“同志”,也不叫他“总理”,甚至没有给出一个恰当的称呼。
在此处提及,我不禁泪如泉涌,痛哭失声,情绪难以自控。至于谈到邓小平推行修正主义,我自感无权妄加评论,但若有人指责他是幕后唆使者,指使恶徒攻击解放军,我对此深感疑虑。邓小平自幼在军中历练,他的为人不可能做出这等荒谬之行径。
“无需多言,此间有些事你难以一窥究竟,我们亦无意详述,待时光流逝,自会为你揭晓答案。”
全面审视周总理的一生,我坚信他无疑是政治、组织和外交领域的卓越天才。他尤为擅长人际交往,精通于处理形形色色人群的事务。这并非仅仅因为他智慧超群,在我看来,更关键的是他那份由内而外的真挚诚恳。他的言行始终如一,赢得了人们的无限信赖,使得人们心甘情愿地信任并依赖他。
此人身姿散发独特的个人魅力,对周围的人拥有难以匹敌的吸引力。与他初次邂逅,便会被其魅力所折服。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能集魅力与真诚于一身者,实属寥寥无几!
周总理堪为品德楷模。即便在马歇尔的回忆录中,也对其一生未曾遇见过道德品质如此之崇高的人表示赞誉。马歇尔坦诚,对于国民党代表所承诺之事,他总会派人进行核实,然而面对周恩来总理的承诺,他却从未产生过丝毫的怀疑,对他怀有无比的信任。
我与周总理有过几次私下的交流,我深信他绝不可能沉溺于阴谋诡计。他,是民族英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若是对其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进行指责,实属极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