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超”开赛后,全江苏都在讨论城市足球,这种热度带点不真实。朋友圈刷着当天进球集锦,短视频还没剪完,评论区已经爆满,谁进球了、谁拼得不要命,全知道了。往年冷清的足球场人流稀少,今年却要排队检票。苏州队对扬州队那场,43617人现场看球。这是什么概念,一座四线小城的影剧院,整整翻了几十倍。很多人没法买到票,网友吐槽“网上影分身,不在现场也能上热搜”。不少完全不懂球的和家人一起来支持本地球队,说不上里德还是卡卡、但一定要在朋友圈里晒“苏超”门票。
票价不高,家庭三口几十块钱,喝点饮料,追着球队凑热闹。方便的交通、安排在节假日的赛程,老百姓有时间,拉上朋友下班就冲进球场,看场球当散步。江苏的城市足球氛围,看起来跟南美、跟欧洲那套职业劲爆完全不同。观众席有“程序员大队”,身穿公司工服下班直奔球场。每场比赛有人偶遇同学,有人来给同事打气。没有单一的球迷阶层,全是街坊邻居,全国最亲民的联赛,烟火气。
有评论说“苏超”是成年人的后花园,更接地气,其实它还真有一种“青春味”,什么才叫青春,在球场上奔跑的这些人,是最好的注解。比如赛场上,徐州外卖小哥,南京程序员,盐城渔家子弟,全是普通打工人。本科、高中、技校学生,13支队伍516名球员,年龄最大不到40,最小的镇江小将才15岁。平均年龄24.09岁,85个大专本科大学生,69个中专高中生。三分之一球员属于学生。“学生娃”拼抢,奔跑,争顶,不留体力,每一个亮相就是一次与城市荣誉的绑定。进攻到位,防守回身,球场上的咬牙坚持,摔倒后第一反应是看球权,不是谁替补席泼水喝彩。青春是抬头冲刺,是站起来再踢,是终场哨响还在禁区死守。
有记者跟拍过有个球员,两场没首发,教练叫上场时,这小子刷了下手机就冲进场,身上的外卖服装还带着油渍。踢完球回家,朋友圈写着“球踢完了,单也送完了”。有人说“生活即球场”,这种努力和汗水给了“苏超”鲜明的青春底色。几乎每一场没“发呆时间”,比赛一吹响就是全力气氛。从头到尾,没人虚度时间。球权切换快,进攻压迫,哪怕比分悬殊也不摆烂。赛后球员围着教练总结,球迷围着球员要合照。现场气氛随进球潮起,丢球再丢球也没有嘘声,更多的是“加油”、“来年再战”,一种乐观的青春气息。
热度铺开,“苏超”成了网友段子的温床。看南京和南通争地盘,网络刷屏“真南哥”称号。赛事宣传口号仿佛给自己配好字幕。人称“常州皮蛋”三连败之后,热搜直接:“常州队笔画都守不住了,只能叫‘丨州’”。常州输比赛却赢流量,“恐龙蛋炒饭”、“十三妹”,乱梗一出比分都快被盖过去了。网友的兴趣点不在球技有多高深,全在这些和生活相关的小幽默上。谁天天分析技战术,八成没人看。可上了赛场,苏州球迷写歌,南京球迷举横幅,扬州小伙冷静拉票。互动区成了“段子手”集市,每场比赛都是“次元壁狂欢”。这种造梗玩梗,随手比喻,谁都能插上一脚。评论区金句“常州输了比赛,赢了流量”,比赛成了社交货币。每个队的花名口号,比赛没结束,“流量大比拼”先打起来。足球从没离跨城打工人和年轻学生这么近过。
江苏城市有自己的青春气场,苏超展现得彻底。各市经济不拉太大差距,队伍配置也没那么悬殊。叫板时底气足,不用顾忌对方实力太强。“十三太保”,南北分布,东西混搭。就业和体教政策给青少年机会,“学生娃”直接参赛,不是羽毛市队替补,也不是职业梯队外租。家长能带着孩子来球场边喊边鼓掌,校园体育和地方俱乐部衔接顺畅。城市消费、交通、数字传播支持,“赛事流量”很快转化为文旅收入,更多机会给了年轻就业群体。“苏超”比赛外还能催生吃喝玩乐,球员们忙着毕业找工作,球迷们组团旅游赶场。江苏的“青春味”,不只体现在球场奔跑,还有更广角的城市氛围。青训基地分布,科技人才计划,城市“夜经济”,拉动了年轻人的参与愿望。足球是媒介,节点是情感,城市发展和年轻人成长对应,“苏超”把青春的能量召集到了一块。
这个夏天,“苏超”像装满能量的集市,谁都能进来蹭气氛、来挥洒存在感。不是职业打法拼精度,反而是“今天你上场、明天我进球”,没有清一色的职业标准,正因这种错乱才显得生活味、青春感。球员跟球迷流动,赛场和城市切换。微信表情包、网络梗、线下啤酒摊,全部融进了比赛日。江苏的“苏超”,就是各种生机杂乱地爆发,互联网段子和钢筋水泥的球场气息,明明白白地都写着青春。

江苏还在向更青春、更开放、更包容的方向加速。“苏超”没准会在一个下个春天变得更热,更多年轻面孔加入,更多“梗王”出圈。说到底,能装下年轻球员的城市,才会有真正的青春味,一个能让大家随时上场奔跑的联赛,也才能持续流行。
江苏的“苏超”,现在就站在青春的节点,不加修饰,不加预设——这是最鲜活的“青春味”。你怎么看?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